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田野 庆阳融媒记者 马骁
初秋的陇东,秋风送爽。走进甘肃省庆阳市融媒体中心刚刚建成的《陇东报》报史馆,200多件珍贵革命文物、档案文件和样报分布在各处,诉说着《陇东报》的历史沧桑、红色血脉、传承创新和时代华章。
1937年10月4日,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陇东报》(时名《救亡日报》)在庆阳城(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创刊,为中共陇东特委机关报。5位年轻的革命宣传人员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捧出了第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石印小报,及时向陇东军民传递了党中央的声音和来自全国各个战场的捷报,极大地提振了当地军民的抗战信心和勇气。
1938年3月28日,《救亡日报》更名为《救亡报》,1942年7月7日《救亡报》又更名为《陇东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报头。如今,这份报纸在事业发展中始终不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短短3年时间从“融合”走向“融活”,闯出了一条“气质”独特的奋进之路。
不忘初心
立起改革前行的精神灯塔
这是一条怎样的奋进之路?“进军数智媒体,开辟新的赛道,打造融媒新生态,在改变发展思路中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由‘融合’向‘融活’发展,融出生机活力,闯出生存活路。”庆阳市融媒体中心主任薛克勋概括道,“可以说,我们的改革走出了市级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路径。”
在《陇东报》报史馆,一张张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图片、一幕幕定格时代风云的影像、一件件饱含岁月温度的物件,仿佛让人步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真实记录了《陇东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浓缩了一代又一代陇东报人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奉献智慧与汗水,不懈奋斗、探索实践的光辉足迹。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里不仅仅记录了一张报纸的成长史,镌刻着庆阳革命老区抗战史、军事斗争史、政权建设史,更是一部映照党的新闻事业初心的红色史诗。”庆阳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骁骏说,“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大家立起一座照亮改革前行道路的精神灯塔。”
“报史馆建成后,我们时常来看,先辈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守正创新。”庆阳市融媒体中心时政新闻部记者张昶昶说,“只有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和群众深入交流,才能采写和拍摄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才能继续践行为党为民的初心。”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