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刘项宇 何志龙
初秋的晨光漫进合水县城民乐苑小区,在独居老人任兆祥家里,社区网格员蹲在老人身前,手把手教他申领电子社保卡,“叔,您先眨眨眼,对,再上下点点头……点这儿就成!”老人眯着眼凑上前,跟着点了两下头,笑着说:“以前办个事要跑三四趟,现在你们上门手把手教,比自家娃还贴心啊!”
这暖心的一幕,正是合水县西华池镇“党建+”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西华池镇下辖8个村、5个社区,住着6万多人,因地处城乡接合部,曾面临规划衔接不畅、公共服务失衡、流动人口管理复杂、环境治理滞后等治理难题,群众抱怨“办事跑断腿”,干部也愁“报表堆成山,没空办实事”。
近些年,西华池镇党委锚定“一群八域”党建品牌,通过“党建牵线、网格兜底、服务上门”破解难题,让“组织在身边、服务在眼前”从口号变成了群众触手可及的实惠。
网格织密“连心网”:
报表少了,鞋印多了
“以前,整天埋在报表里,群众来办事,我只能红着脸让他们先等我忙完。现在,天天扎在街巷里,张大爷缺降压药,我顺路帮他买;李姐家下水道堵了,我联系师傅上门修,群众的很多事儿顺手就办了!”乐蟠路社区网格员黄立群对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感触颇深。变化的背后,是镇里给干部们进行了“减负解绑”:砍掉近半数不必要的报表,压缩三分之一的冗余会议,再也不让“数据”绑住干部的腿。全镇326名党员精准嵌入70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划设了“党员包干区”,大家天天走巷串户,解决群众的真问题。
卸下“报表包袱”的网格员,揣着“便民服务包”扎进网格,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做社保认证,给商铺老板讲解防诈骗知识,蹲在巷口调解邻里矛盾……今年以来,全镇网格员累计代办帮办小微事项398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4件。如今在西华池镇,街坊们都知道“有事找网格员,叫得应、来得快,准能办得妥!”
品牌酿出“服务甜”:
需求在哪儿,服务就在哪儿
“服务就得盯着群众的需求干,甚至要干在群众的需求前面。”这是西华池镇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以“红润邻里”党建品牌为核心,镇里鼓励各村(社区)打造“一域一特色”服务模式,把服务实实在在融进群众日常里。
乐蟠路社区的“365”工作法,藏着看得见的民生温度。“党员联动、社工联勤、志愿联盟”这三股力量,专解群众的“揪心事”;“社会公益、结对关爱”等六项服务,精准对接老弱病残等群体的需求;“民情收集、分析、处置、反馈、回访”五项机制,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打扫卫生时,连窗台缝里的灰都擦干净了;给我量血压时,不忘叮嘱降压药别跟茶水同服,比亲人想得还仔细。”任兆祥老人说起这些,眼里满是暖意。
文化路社区的“3366”工作法,破解了“民意难达、问题难解”的困局。进小区、进楼院、进家庭的“三进”模式,听到的都是群众的心里话——去年冬天,居民刚反映小区供暖不热,社区当天就组织党员和物业师傅排查管道,不一会儿工夫,暖气就热了起来;“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督事”六步流程解民忧,居民的建议一周内必有反馈,处置结果还会贴在小区公示栏里“晒一晒”,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永宁路社区的“六微”工作法更接地气,34个微网格覆盖全辖区,“微心愿”墙上贴满了群众的小诉求,社区按“一个心愿、一个台账、一个闭环”落实,完成的心愿旁会盖个“已办结”的红色印章。靠着这些心愿,全县首个小区型邻里中心落了地——助老食堂里,65岁以上老人花4元钱就能吃顿荤素搭配的热饭;灯塔书屋里,孩子们放学后有了看书的地方。“每天来这儿吃饭,吃完和老伙计下盘棋,再也不孤单了!”居民李生财笑着说。
新风吹开“致富花”:
攀比少了,腰包鼓了
“以前办婚礼,少则摆20多桌,礼金要三五千元。现在10桌以内、礼金不超200元,办好了还能拿奖励。”唐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文辉说起村里的变化,语气里满是欣慰。作为西华池镇移风易俗试点村,唐旗村靠“4231”机制,彻底破除了农村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
啥是“4231”?就是党员干部、致富能人、户族长辈、村里的老教师这四类人带头,不搞铺张;村级理事会、镇级食药监管部门两级备案,不让超标;事前上门引导、事中盯着流程、事后核查花销三个环节,堵住漏洞;更实在的是一项奖励机制:红白喜事花销3万元内奖500元,2万元内奖800元,1万元内奖1000元。村里还组建了“一馆一会六分队”,移风易俗馆里摆着全村的新风尚案例,对比一看,大家就知道该学啥;红白理事会定好标准,谁家有事,理事会的人就上门帮忙操持;执事总管、矛盾调解、后勤保障等六个分队,各管一摊,村民办事“有人帮、不攀比”,省心又省力。
新风不仅吹散了攀比风,还吹开了“致富花”。借着移风易俗攒下的精气神,唐旗村搞起了农文旅产业,村民抱团成立合作社和“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年轻人架起手机当“新农人主播”,让曾“藏在深闺”的农产品借电商走向全国。前不久,“云端品甘味·线上赶大集”开集,线上订单不断,线下展台满客。今年上半年,唐旗村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达10万元,村集体增收2.2万元。如今,该村经验已在全镇推广,160多户村民取消或简化红白喜事,集体婚礼、“零彩礼”婚嫁成了新风尚。
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不仅活了乡村,更润透了民心。踏实的幸福,从不在遥远的期待里,就在家门口那声“有事您招呼”的亲切里,在干部蹲下来跟群众拉家常的温度里,在烟火气中那抹实实在在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