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法治筑基破顽疾 信访为民促和谐 ——我市全力构建信访工作法治化新格局 2025年11月21日

庆阳融媒记者  李佳诚  通讯员  孟睿

今年以来,市信访局紧扣法治化建设主线,以纠治“应受理而不受理、应办理而不办理、应追责而不追责、应查处而不查处”等“四应四不”顽疾为突破口,系统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通过精准分类导入口、穿透监督堵漏洞、多元共治固根基等创新举措,全市信访事项办理质效显著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法治筑基:

精准分类导入口  规范标准提质效

针对信访诉求入口模糊、责任边界不清等突出问题,市信访局以法治思维重塑信访工作流程,推动信访事项“应收尽收、精准分办”。

严格执行《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动态更新责任部门与法定途径对应关系,明确诉讼、仲裁、行政程序等法定渠道的受理标准。通过前端甄别与分类建议,有效破除“信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积弊,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今年以来,涉及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法定途径的诉求转办准确率达98%,较去年同期提升12%。

针对受理程序错误、处理意见空洞等问题,创新实施“退回重办+解释引导”机制。对不符合法定程序的信访件,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同步开展政策解读,累计退回不规范案件237件,推动责任单位完善工作规范11项。通过“纠正一案、规范一片”的连锁效应,信访事项办理规范性评分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全程管控:

穿透监督闭环纠错  案结事了促和谐

为破解信访程序空转、矛盾上行等难题,市信访局构建“线上+线下”“日常+专项”立体化监督体系,实现从受理到办结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穿透式督查破梗阻。依托甘肃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43件群众反复投诉、上级通报的重点案件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通过“线上数据筛查+线下实地核查”,推动化解征地拆迁、劳动保障等领域积案19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28天,群众满意度达94%。

常态化评查堵漏洞。开展“业务体检”专项行动,组织交叉评查组对1154件信访事项逐案“把脉问诊”,发现并整改“以过程性意见代替处理结论”等问题68类。建立“典型问题案例库”,编发《信访业务规范化指引手册》,推动全市信访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覆盖率达100%。

三级复核保公正。严格执行“办理-复查-复核”三级程序,对涉及民生保障、行政处罚等争议较大的32件案件启动公开听证,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参与调解。通过“程序+实体”双审查机制,复查复核案件纠错率同比下降37%,信访秩序持续向好。

源头治理:

数据赋能锻造铁军  多元调解吸附矛盾

我市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理念,推动信访工作重心前移,实现矛盾化解在早、处置在小。

数据研判防风险。建立“信访大数据分析平台”,对高频诉求、苗头性问题开展月度研判,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16期。针对物业管理、劳动争议等8类突出问题,推动出台《庆阳市物业服务纠纷调解办法》等政策文件,从源头减少同类诉求发生。

能力提升强队伍。实施“法治信访能力提升工程”,通过“跟班轮训+案例研讨+庭审观摩”模式,组织县区干部到市信访局实践锻炼42人次,开展模拟听证会、法律文书制作等专项培训18场。全市信访干部100%通过法治素养考核,3人获评省级“信访业务标兵”。

多元共治固根基。深化“访调对接”机制,在乡镇(街道)设立“信访调解中心”52个,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推行“五化”(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矛盾化解多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工作法。今年以来,基层调解组织成功化解初信初访376件,重复信访量同比下降41%。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从“个案处理”到“系统重塑”,我市以法治化破题信访改革,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随着《信访工作条例》的深入实施,这座城市正以更坚定的法治自觉、更高效的治理能力,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庆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