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咳嗽不断,一爬楼气喘吁吁,严重时甚至感觉无法呼吸……
呼吸,本是生命中最自然的动作,但对我国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来说,却好似日复一日的艰难战斗。
慢阻肺病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核心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进入冬季、气温骤降,慢阻肺病患者一旦感染流感,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或继发细菌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第45周)》显示,当前我国已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杨汀指出,慢阻肺病患者应通过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坚持规范用药等途径,有效控制气道炎症,维持病情稳定,降低急性加重的几率。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常通风。
“中西医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守护呼吸健康。”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肺病一部副主任医师李得民说,西医擅长快速“治标”,如用抗生素抗感染,用祛痰药稀释痰液;中医则从根源着手,通过健脾化痰等方法,调理脏腑功能,减少痰的生成。
临床实践表明,在慢阻肺病急性发作期,使用西药快速控制炎症的基础上,联用中医药经典名方可以更快缓解临床症状;在疾病稳定期,吸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调养能够“扶正固本”,还可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功法强体魄,改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中西医结合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明确中西医并重。《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中医药服务融入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全流程。
“慢阻肺病在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超13%,但知晓率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杨汀说,慢阻肺病患者早期肺功能下降速度快,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健康中国行动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牵头制定《国家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及管理实施指南(2025)》,为慢阻肺病的筛查、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慢阻肺病的基层健康防线正在初步构建。
“早筛早治,需要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治能力。”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李天庆指出,国家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开展相关培训项目,已帮助10万余名基层医务人员提升规范化实操能力水平。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