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李本池的“乡土设计”——

看山望水忆乡愁

文/图 本报记者 闫慧

“10年前对于故土家园的构想,于6年前付诸实践营造打磨,如今‘本园’达到了我梦想中的样子。”李本池说。

土生土长的李本池,对家乡西峰区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作为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创景观建筑师、深圳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从2015年开始尝试打造极具陇原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民居建筑,位于西峰区什社乡塔头村的“本园”,就是他的生态理念的最好诠释和乡土文化的倾情展示。

“本园”在建造过程中全部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就地取材。回收旧砖瓦、石条等,重新加以利用装饰院落,既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又增加了文化元素;采用太阳能屋顶发电,采用清洁能源保证能源自给;利用渗透材质铺设地面,雨水无阻隔下渗,多余雨水和生活污水回流雨水池,干旱时可以浇灌菜园和草木。

然而,当初的这些生态设计理念,曾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缺失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认知,不少人都质疑怎么花钱修一个过时、老旧的房子,甚至还用了很多废旧材料,为什么不建一个高大上、洋气的房子。但是建好后,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理解,我想这就是它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从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这一进程中,让人们能够重新审视乡村,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为今后的乡村建设注入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活力。”李本池说。

近两年,李本池提升了“本园”的设计细节,强化了功能实用性,并且融入餐饮业态,创新地道的本土菜,吸引了大批渴望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人”,不仅让“本园”自身有了造血功能,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更重要的是,让这样带有乡土气息的建筑设计更加适应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今,李本池又开始了新的尝试,精心筹划打造原汁原味的“生土民宿”,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本园”的设计理念和运营实践,为当地在乡村振兴中的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两大环节都做出了前期实践样板,而西峰区彭原镇的周寨村就是李本池打造的新样板之一。

周寨村的风貌提升是从一条“乡愁胡同”开始的。土坯砖堆砌的背景墙,旧瓦片叠拼起来的围墙,废旧树皮围成的栅栏,保持原貌的旧窑洞,这些天然材料与灵感闪现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保留了淳朴的乡村气息。在李本池看来,那些过于花哨的材料,过于形象化的元素如果放在农村,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其实是没有相关性的,只有因地制宜、去繁从简、贴近生活,才能与乡村的底蕴结合起来,准确表达出乡村文化的内涵。

走在这条弯弯曲曲的乡愁胡同小路上,翻新的土坯院墙、泛黄的屋顶瓦片、整齐的青砖点缀,依旧保持着黄土高原民居原生态的样子,几簇新生的野草、几棵老龄的核桃树、姹紫嫣红的农家小花园,没有精心的雕琢,只留下岁月的沧桑。除此之外,崖背子上的荒草地、废旧的涝坝、崖边上的空闲地块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李本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改造,植草种花点红缀绿,林间有亭子,树下有坐凳,路边有景观,几处乡村小游园的匠心打造,不仅让这条胡同灵活生动起来,也让村民们有了“出了家门就进了公园”的幸福感。

而那些唤醒乡愁记忆的元素在胡同里随处可见,被展示在墙面上的升升斗斗、盆盆罐罐,是历史,是文化,也会说话;一张张讲述着乡村历史的老照片;一幅又一幅乡村生活手绘图,无不诉说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不管走到哪里,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李本池说,他的乡愁记忆就是19岁之前在老家生活的那段经历,“虽然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但给我留下的都是美好的童年记忆。一年四季变换的自然环境,质朴的长辈亲人,这对每个游子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记忆也彻底从农村中抽离出来,这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而现在能用这种形式阐述乡愁、发扬乡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李本池的“乡土设计”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第二步是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经济,用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致富,让乡村留得住人。在提升风貌的基础上,他将沟边的废旧窑洞、院落改造成最具原始生态和地域特色的“生土民宿”。因为周寨的夏天舒适凉爽、景色宜人,距离庆阳机场三四公里,交通便捷,他把这里打造成了旅游度假的避暑胜地。

“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望得见绿水”,李本池用自己的实践绘制着乡村振兴美景图,“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能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情感结合起来,并且有机会一步步得到实践,这是我一路走来最感恩知足的事。”

--> 2021-06-12 闫慧 李本池的“乡土设计”—— 1 1 陇东报 content_5804.html 1 看山望水忆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