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华池县列宁学校:

让红色种子生根开花

本报记者 路世玲

巍巍乔山蜿蜒绵亘,滔滔葫芦河碧水潺湲。走进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的葫芦河畔,与南梁革命纪念馆相距一公里,南北相映。这就是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旧址所在地。

忆往昔,先烈浴血播火光前裕后;看今朝,列宁学校滋兰树惠继往开来。现在的列宁学校既是一座教学育人的殿堂,也是一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列宁小学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硝烟中走来

在华池县列宁学校校园的台埂上,80多年前的三孔窑洞,就是列宁小学旧址。走进列宁小学校史馆,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物件,把人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前,南梁的劳苦大众不仅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剥削,文化教育的权利也被完全剥夺。当时,南梁没有一所学校,除了有钱人家请私塾先生教子弟读“四书五经”外,穷苦百姓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大多数人都目不识丁。据记载,当时过年没有识字的人写春联,人们只好买上红纸,把墨涂在碗底,然后在红纸上盖几个圈当作春联贴在门楣上。

1934年2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提出文化委员会要抓好儿童教育,办一所列宁学校。习仲勋亲自为兴办列宁学校辛勤奔走,并委派边区政府的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同志,在四合台的老庄河(今林镇乡)借用群众窑洞三孔,于3月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霍建德同志任校长,高敏珍任教员,有学生10多人。

同年4月,由于国民党地方军与谭世麟任司令的庆阳陇东民团兵分八路,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迫使列宁小学停办。7月,刘志丹、杨森率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英勇反击,九战九捷,一举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列宁小学在南梁阎洼子恢复办学。

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的荔园堡宣告成立,列宁小学迁到转咀子。霍建德任校长,张景文接替高敏珍任教员。在蔡子伟的具体领导下,他们与村主席马振元一道,动员转咀子张建堂、乔维孝献出庄基一处(瓦房3间,窑洞3孔),扩大了校舍,并上门入户,动员南梁地区贫苦农民的子女入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有学生46名。

列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体育、歌咏。教材都是按照华池的风俗民情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编写的。如当时的国语课就有:“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生领导着我们穷苦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出来。”霍建德、张景文等结合实际,一面教文化课,一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经常上集市、下村庄,向群众宣传“闹革命,打江山,穷苦人儿把身翻,要想把穷根剜,跟上红军上前线”等革命道理。“穷苦大众一条心,跟上红军闹革命,打土豪呀分田地,穷人能过好光景,嗨嗨呀呼嗨,穷人能过好光景。”这首歌就是张景文教给荔园堡群众的一首革命歌曲。

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非常关心学校的各项工作。1934年秋,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学校的笔、墨、纸等教学用品非常缺乏,霍建德将这些困难如实汇报给蔡子伟后,得到刘志丹、习仲勋的高度重视。刘志丹从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送给列宁小学作经费,习仲勋又从边区政府的办公用品中挤出笔、墨、纸送给学校,解了学校教学的燃眉之急。

1935年,国民党对陕甘边区发动“围剿”,列宁小学随边区政府迁往延安福宁镇。同年11月,列宁小学迁回南梁荔园堡。之后,列宁小学与白马庙普通小学合并后迁入白马庙,又因陇东爆发战争,学校停办。直到1948年9月,列宁小学在白马庙恢复。1952年春,华池县将列宁小学与白马庙普通小学分办,迁回荔园堡。

从此,列宁小学就在荔园堡扎下根,成长壮大,开花结果,播撒红色的种子。

关注中成长

1962年4月,刚刚恢复不久的华池县人民政府(1958年庆阳、华池合并为庆阳县),遵照中央关于“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8字方针,决定将列宁小学办成6年制完全小学。县文教局、财政局相继拨款5000元,在列宁小学旧址转咀子新建平房6间、厦房4间,维修旧房3间、窑洞3孔,使列宁小学得到了新的扩展,学生由原来的40多人猛增到80多人,教师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列宁小学有过一段与南梁初中时合时分的局面。1985年,华池县政府决定将列宁小学与南梁初中合并,改称为华池县列宁学校。学校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为列宁小学旧址,下院为新建的教学活动区,共建成砖木结构平房7栋52间,占地面积5814平方米。

上院旧址办有校史馆,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实物图片,墙壁上还悬挂着中央、省、地领导刘景范、蔡于伟、刘文正等人的题词10多幅。下院教学活动区有教师办公室14间,教室4栋31间,操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随后,学校陆续进行了扩建,形成了“将军苑”和“思齐苑”两个花园般的校区。

1986年11月,在南梁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大会期间,一些当年在南梁生活和战斗过的中央、省、地领导同志汪锋、刘景范、张邦英、蔡子伟、牛书申、李子奇、刘文正、李虎林等视察了列宁学校。其后,曾在南梁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后代,陆陆续续来到南梁这块红色土地,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列宁学校,追寻那段可歌可泣、弥足珍贵的记忆。

2000年6月,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视察,目睹学校简陋设施。为改善办学条件,习仲勋齐心夫妇捐资15万元,于2002年4月11日兴建单面二层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682平方米,2003年5月10日竣工,教学楼落成后,88岁高龄的习仲勋以曾任列宁小学教员张景文烈士的名字命名并亲笔题名“景文楼”。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庆阳时,专门到华池县列宁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同年7月,全校师生给习近平写信,详细汇报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变化情况。9月7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对列宁学校的来信给予了回复,对发展基础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列宁学校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

传承中发展

“作为一所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底蕴和光荣传统的红色学校,应该肩负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华池县列宁学校校长方向阳表示,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的创新与实践是近几年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方向阳介绍,学校秉承“传承南梁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这一办学目标,以“校史”教育为依托,以“红史”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和特色活动为载体,通过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校联动四轮驱动,全力创建饱含红色元素的文明校园,培育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传承人”。

漫步列宁学校,“历史”“乡土”“励志”“名著”等主题文化墙,都以“外显内隐”的方式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闪烁着红色之光,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红色之魂。

为了把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列宁学校持续深入实施“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个精神,即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开发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等四门红色校本课程;开展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期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每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期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期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期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的“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将较为抽象的红色文化教育,切切实实地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红色教育特色的道路。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新入学的师生参观校园、列宁小学校史馆,在张景文烈士雕像前默哀悼念,聆听烈士办学事迹。”方向阳说,这种常态化的校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助成长的效果。

学校还定期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金色十月”诗歌诵读会、“红色南梁”征文、“学先烈,爱祖国”主题班队会、“军歌”阳光大课间等活动。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学校确立了体育类(足球、花样跳绳、南梁腰鼓等)、艺术类(红歌演唱、书法、剪纸、乐器演奏等)、科学类(科技创新、趣味实验等)三类29个活动项目,创办了家乡小导游班、书法班、童谣班、剪纸班等21个特色活动班,实现了每班有课程,班班有特色。

如今,列宁学校已发展成为占地66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学生931名、教职工77名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闪闪红星照耀着南梁,列宁学校创办以来,累计往外输送的学生超过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

--> 2021-06-12 路世玲 本报记者 路世玲 华池县列宁学校: 1 1 陇东报 content_5820.html 1 让红色种子生根开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