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土台是凳,木板为桌,锅灰当墨,土地作纸——

这所学校不一样

本报记者 路世玲

穿过拱形朱漆大门步入列宁学校,沿着长长的石阶逐级而上,就来到了华池县列宁学校的上院——列宁小学旧址。

“这就是当年的窑洞教室。”华池县列宁学校校长方向阳介绍,当年教学的黑板、桌凳和师生们一起垒起来的土台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土台上放着的沙土和木棍儿,就是当时学生们学写字用的‘纸’和‘笔’。”方向阳向记者讲述了战火硝烟年代下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教学的故事。

列宁小学创办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学校的笔、墨、纸等物品非常缺乏,刘志丹从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送给列宁小学,习仲勋也从边区政府抽出一些办公用的纸、墨等支援列宁小学,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这些远不能保障学习所用。

在教学设备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张景文和霍建德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垒起土台作凳子,架起木板作课桌,用石板作黑板,扫锅灰作墨汁,用削尖的木棍儿作笔,以校园黄土地作纸,师生们自力更生,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

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和霍建德、张景文共同为学生编写课本,有手抄本和油印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学易记。当时的列宁小学文化课中写道:“我爸爸是农民,在地里种地。我哥哥比我大,拿刀杀土豪,拿枪打白军!”穷苦百姓看到自己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听到张景文老师领着孩子们高声朗读“拿刀杀豪绅,拿枪打白军”时,相比自己一字不识,都非常激动,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

如今,列宁小学校史馆仍保存着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中,几个孩子端端正正地围坐在一张简易的课桌前认真地听讲,生动地反映了列宁小学当时虽然艰难困苦但师生们依然专心致志的良好校风。

列宁小学的学生最多时有80多名,他们学习刻苦用功,积极向上,成了南梁山区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小功臣,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 2021-06-12 路世玲 土台是凳,木板为桌,锅灰当墨,土地作纸—— 1 1 陇东报 content_5821.html 1 这所学校不一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