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抗大七分校里的“假小子”

本报记者 尚倩

抗大七分校成立之初,各种物资短缺,为了纺纱织布、解决穿衣问题,校部给女学员们每人制作了一架手摇纺线车,女学员们经常一边纺,一边唱:“向劳动英雄们看齐!向劳动英雄们学习!加油干哪,不落后呀!”

“分校直属的两个女生队,有300多人,她们不仅要和男学员一起开荒种菜、打柴烧炭、背粮、喂猪,还要纺纱织布、缝制棉衣,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说起抗大七分校的女学员,南梁红色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常斌强很是感慨。

据女学员王铭慈回忆,当时女生队的学员们,在紧张的生产生活里,很多人时常顾不上梳头和洗头。那时也没有肥皂,洗衣、洗头都是从伙房灶中掏些草木灰,放在一个筐筐里,用滤过的水来洗,头发长了也洗不干净。

日子久了,有的同学发现头发上有白白地一串串的颗粒,有的同学懂得这是虱子下的蛋,有蛋必定有虱子,扒开头发一找,果然看到一个个大黑虱子在爬动,捉出来一挤还能听到响声。大家睡在一个炕上,虱子还互相传染,怎么办?那时又没有什么药来治它,有个同学就提议说:“我们干脆剃个光头好了,叫虱子无藏身之地。以后也不用梳头了,洗脸洗头一次完成,既省时间又省水”。

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说剃就剃,学员们有的用剪子剪,有的用剃头刀剃。剃完头后,大家还摸着各自的光头说:“我的头比你的光,晚上可以照亮!”“我的头比你光,蚊子落上也会栽跟头。”你摸摸我的头,我摸摸她的头,都笑起来了,有人开玩笑说:“这下大姑娘变成‘假小子’啦。”

“因为成了‘假小子’还出过一个笑话。”常斌强说,一次女生队发生食物中毒,周边部队的医生来抢救,其中就有王铭慈的舅舅,得知她在这里就想见见,当通信员把舅舅带到王铭慈跟前时,王铭慈正躺在炕上,见她是个光头,舅舅说:“错了!我找的是外甥女。”通信员就给他解释说:“我们队的女光头多着呢。”王铭慈从炕上坐了起来,她一说话,舅舅才认出了她。

抗大七分校的女学员们,坚决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面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养猪放羊,一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通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成为党的优秀人才,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 2021-07-15 尚倩 1 1 陇东报 content_7129.html 1 抗大七分校里的“假小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