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关中报》 说群众心里话 办群众关心事

本报记者 郑朝静

《关中报》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所办的一份机关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正县人民通过这份报纸,及时了解党的声音、国内外大事和分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老一辈的正宁人,对这个报名一点也不陌生。

1936年9月,中共中央派习仲勋返回关中特区,恢复了关中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特委书记。1937年10月,关中特委改为关中分区党委,习仲勋任书记,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机关驻地在旬邑马家堡。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抗战以后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不断挑起军事摩擦,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此时的关中分区地理位置特殊,北与陕甘宁边区相连,东、西、南三面同国民党统治区接壤,使得这里成为守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南大门。

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进行反封锁、反摩擦斗争,宣传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关中分委机关报,他的提议得到了陕甘宁边区党委的同意。

1940年4月12日,《关中报》在关中分委机关驻地新正县雷庄塬的一户农家窑洞里印出了第一张油印小报,并组成关中报社,分委宣传部部长高仰云兼任社长,胡炎任主编。

《关中报》作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的机关报,受到了党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关中报》创刊时,报头由习仲勋题写。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亲笔为该报题写了报名。从创刊到1950年4月停刊,10年间先后印刷700多期,发行58.6万份。该报为四开二版的油印或石印周报,也曾出版过三日刊、五日刊和不定期刊,版数为两版或者四版。

《关中报》从创刊时就有一个原则:为人民,写人民,大家写,大家看。习仲勋对报社提出,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树立走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的办报方针。并指出,由于关中分区地处黄土高原,多半是山梁梁、沟洼洼、穷窝窝,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当落后,革命队伍中干部文盲、半文盲居多数,这就要求报纸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要写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使他们看得明白,听得懂。同时,报社还倡导区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读报组,在田间地头,利用劳动间隙,由识字的人给不识字的人读报。

关中分区大生产期间,《关中报》记者经常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的生产经验以及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人物,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生产知识,同时还经常在报纸上介绍从群众中收集到的天气农谚等。

《关中报》创办后,深得全分区干部与群众的欢迎与好评。农民姜子玉说:“《关中报》对我们种庄稼帮助很大,常提醒我们啥时候下种,啥时候收割,我们爱看。”铁匠郭自立说:“《关中报》通俗,写得真,印得清,我们看了容易懂,能从报上知道很多东西,还能当字帖一样写字,当书本一样学文化。”

《关中报》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与群众搞生产、学文化息息相关,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深得边区群众的喜爱。报纸紧密结合关中分区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关中报社人员从领导到工人,大多年龄在二十五六岁以下,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但就是这样一批文化程度不高、革命历史不长的年轻人,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历10年寒暑,在习仲勋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坚持无产阶级办报的理念,出色完成了党的宣传任务。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宣传部长会议上,《关中报》被一致认为是在边区各分区的报纸中办得较好的。1944年10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关中报》被誉为边区地方报纸的模范。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也给予了它高度评价——“《关中报》办得最好!”

习仲勋以共产党政治家和革命家的风范,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及正确的方法,成功创办了《关中报》,这既为动员和教育群众、鼓舞军民斗争的积极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我们当前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经验。

--> 2021-07-27 郑朝静 1 1 陇东报 content_7610.html 1 《关中报》 说群众心里话 办群众关心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