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海龙 坚守初心弘扬戏曲文化

通讯员 高卓娅

海龙的心情是激动的。

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上,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选送的优秀青年演员海龙参赛的两个剧目《吕布试马》《淤泥河》荣获了本次大赛个人唯一奖项“红梅表演奖”。

喜讯迅速传播开来,而对于海龙来说,这只是对自己过去一段历程的总结,新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就是自己一路向前的精神动力。

海龙是陕西麟游人,作为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他自小是备受疼爱的,不仅生得清秀俊朗,性格也是古灵精怪。海龙的父亲是秦腔铁粉,在山里放牛、放羊时,他总能对着山沟吼上几嗓子,海龙自小耳濡目染。村里过会唱大戏,海龙总爱去听、去看,和小伙伴们拿着树枝、玉米秆来回比划,学着戏里的情节舞枪弄棒,玩得不亦乐乎,还跟家里人说要去学戏。父母深知学戏不易,但拗不过海龙,便寻思着有机会让海龙去上艺校,好歹也有一碗饭吃。

1997年,海龙刚满15岁,已成长为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他依然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打打闹闹,更多的时候,他还是爱琢磨唱戏。那时的他,无忧无虑,从未想过,一个属于他的机会即将来临,他新的人生即将开启。

这一年,陕西省麟游县职业中学戏曲班来招生。得知讯息,海龙便向家人主动提出要去学戏,得到允诺后,海龙便背着铺盖卷,踏上了学戏的路子。

“苦”,学戏之初,海龙的全部记忆里只有这一个字。睡的是麦草铺,饭里没有一点油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拔筋、踢腿、吊嗓,一天下来,海龙的腿都练肿了,但唱念坐打里的一招一式,海龙都一丝不苟。学艺实在是太苦了,第一期学习结束时,当初和海龙一起进入艺校的120名同学,只剩下了60人,当三年之后毕业时,只剩下了30人。毕业时,宝鸡市人民剧团来校选拔人才,只招4个人,海龙便是其中之一。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海龙由于出色的外形、良好的气质、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再加上他深厚的唱功、武功加持,老师建议海龙主攻文武小生。

海龙崇拜名家,他买来碟片一遍一遍琢磨、学唱、领悟,渐入佳境。海龙心里明白,唯有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才会有出路。海龙的演技越来越好,团里排戏,有什么角色也乐意让海龙上,关键时刻,他能顶得上去,也能拿得下来。但他不满足于此,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还有更高的目标。直到2003年,庆阳市陇剧研究所、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向海龙抛出了橄榄枝,他又有了新的机遇。

作为甘肃省戏剧界最高奖,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一直是业界人士为之奋斗的目标,海龙也不例外。23年的演艺生涯已让海龙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他想放手一搏。

为了参加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在全团的支持下,海龙作了充分准备。他参演的《吕布试马》《淤泥河》两出戏,是专门由甘肃省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孟庆波老师为他量身编排的。在兰州排练期间,由于没有专门的排练场地,海龙只能在别人下班后,借用排练厅练习老师当天教授的内容。有时,他会在黄河边上的空地上,一遍一遍拉戏,直到把当天学的内容记熟为止。反反复复,每次排练完,海龙浑身湿淋淋的,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般,人几乎虚脱。海龙选择的戏排练时比较吃力,体能消耗大,有时排练完,他连饭都不想吃,但再辛苦再劳累,想着身后对他抱有期待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热心戏迷,他又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在海龙的不断练习打磨下,他传神地演绎出了吕布的高傲自大,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现出吕布的武艺高超。此次角逐红梅奖,参赛演员80多人,入围决赛演员30名。海龙还记得临上场演出前,领导对他的期许:“把戏演好,正常发挥,禁绝失误,加油!”配角老师在现场帮助自己穿戴服饰,全团同事的支持爱护,让海龙有了必胜的信心。

海龙不负重望,载誉归来,作为团里的中坚力量,他深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演好戏剧的同时,他还撰写《浅议戏曲演员腿功的重要性》《小生的表演艺术风格探讨》等论文,分享自己的演出经验,海龙希望,在陇剧和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自己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 2021-08-10 1 1 陇东报 content_8085.html 1 海龙 坚守初心弘扬戏曲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