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陶人”徐鸿伟

匠心传承老技艺 陶塑创作新探索

揉泥、拉坯、晒坯、刻画、烧窑……经过一系列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一件陶塑制品才能完成。从不起眼的泥土,到精工细雕,制陶人的手艺至关重要。西峰区肖金镇王庄村的徐鸿伟和这些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不仅在陶塑作品上创新和修复,更是手把手将这种古老的技艺传给了下一代。

三代石匠 子承父业

徐鸿伟的制陶手艺最早是从爷爷那里学来的,1962年,徐鸿伟出生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十分艰难。徐鸿伟家当时有9口人,为了养家糊口,徐鸿伟的爷爷除了种庄稼,还利用自己的石匠手艺,给周围的乡亲们錾石磨、碾子、石槽等,徐鸿伟从小耳濡目染,也对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

父亲徐登凯受爷爷的教诲,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石匠手艺,錾一副新石磨得三个晚上,一副旧石磨得两个晚上,稍大一点的徐鸿伟也经常跟着父亲干活。那时,徐鸿伟没有父亲力气大,干不动重活,但是打磨、雕刻、安装等手艺活,徐鸿伟却非常在行,他不仅手工精细,做出来的东西还非常耐用。街坊邻里都为徐鸿伟小小年纪却做得一手好活赞赏不已,认为他以后能吃这碗饭。

他父亲常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那时,徐鸿伟已经成年,多年为生活而奔波,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在世上要想安身立命,就得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此终其一生。

徐鸿伟的父亲60多岁就去世了,为了学习好这门手艺,他又跟着岳父高映帆学习,岳父有木匠、石匠底子,是西峰陶塑技艺的第一代传人。悟性很高的徐鸿伟不到两年时间便将岳父的全部手艺学到手,岳父见自己的技艺已经不能满足女婿对陶塑技艺的探索,就帮他介绍了当时较有名气的陶塑艺人张广兴。

张广兴是家传四代的古建陶艺传人。徐鸿伟便骑摩托车去泾川拜师,并将师傅接回了家里。张广兴将自己平生掌握的制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徐鸿伟,在岳父和师傅的指导下,徐鸿伟在自己的屋后建了第一孔陶窑,开始独立制作和生产陶塑制品。

匠心传承 从一而终

8月11日,记者走进徐鸿伟的陶塑作品陈列室,房屋屋脊、猛兽飞禽、花草虫鱼等陶塑花样繁多,房子里陈列不下,就摆放在院子里。他的作品既有古代元素,又有现代寓意。在一对塔座前,徐鸿伟向记者讲解了它的制作过程。

这对塔座历时半年制作完成,制作的过程也并不简单,首先要筛土,其次就是揉泥,揉泥的过程与和面差不多,但比和面更费时费力,是为了保证在烧窑的过程中软硬一致、没有气泡。拉坯和雕刻是制陶的关键,这部分一般都是徐鸿伟自己完成的,最后一步的烧窑,则是对制陶人经验和火候的考验,所谓“炉火纯青”就是指这关键的一步。

西峰陶塑源远流长,据考证,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烧制陶器。徐鸿伟的制陶手艺与远古时期制陶工艺一脉相承,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坯和烧造方式。多年来,他制作的陶塑产品主要分为寺庙建筑用品、民间房舍用品、生活用品、玩赏品四大类,是集使用与审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品。

除了自己创作,徐鸿伟还对以前的古建筑进行复原,环县东老爷山的修复兴建,就出自徐鸿伟之手。2007年,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大学教授李建荣带学生进行民俗田野普查,当普查到徐鸿伟的作坊时,被这位朴实的陶塑艺人的文化自觉和精湛技艺深深打动,他向徐鸿伟提供了全国各地的古陶图片,并建议徐鸿伟有机会外出去考察古陶技艺。

从这以后,徐鸿伟曾先后八次登上环县东老爷山。环县东老爷山庙宇广布,建筑多为砖石、砖木结构,庙顶上有众多的古陶制品,多为典型的宋末元初风格。但随着岁月的侵蚀,有的早已脱落,有的被损坏,徐鸿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复原这些古代的艺术珍品。他将东老爷山的砖雕拍成照片,回到自己的作坊进行雕刻、复原,并请专家来考量评估。这些年,他几乎走遍了陕甘宁三省区所有的有名寺院、古城,并将具有特色的古陶图片资料带回来进行复原,使这些濒临失传的古陶种类得以保存下来。

据统计,徐鸿伟已复原具有代表性的古陶艺术种类300多种,自己探索新创陶艺品80余种,主要作品有龙凤、飞檐、云头、花卉、鸟兽等。2006年,徐鸿伟的作品《条龙》《六棱宝塔》获得第五届庆阳民俗文化节综合类银奖。2008年,徐鸿伟的陶塑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言传身教 培养“接班人”

随着现代建筑的流行和新型材料的使用,陶塑在建筑市场逐渐萎缩,加之年老的陶塑艺人相继去世,徐鸿伟开始为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担忧。

徐鸿伟的陶窑是家庭作坊,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和泥制坯,为了传承这门手艺,徐鸿伟筹划着扩大古建陶艺制品厂和西峰陶塑技艺传习规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陶艺创作中来。

20多年来,在徐鸿伟门下学习技艺、打工赚钱的年轻人已有上百人,徐鸿伟招徒弟门槛不高,只要踏实肯学、悟性较好,他都欢迎,并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给徒弟们。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假期来这里学习,徐鸿伟不但想办法多给他们教技能,还供养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上高中、读大学。

厂内技工张建华,十几年来一直跟着徐鸿伟干活,从最初做一些重体力的粗活开始,在他的提点下,也逐渐历练成技术骨干,掌握了制坯、烧窑等关键技术。

徐鸿伟的陶塑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非常注重面部表现力,塑造的门神、麒麟、狮子等,面部的刻画都非常传神、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个造型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感觉,来自陕甘宁等地的订单源源不断。

从家庭小作坊逐发展到今天的古建陶艺制品厂,徐鸿伟投入资金累计达200万元,用地10多亩,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徐鸿伟说:“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技术、增加产量、扩大规模,也许能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从而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面对未来,徐鸿伟知道,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 2021-08-22 刘萍凝 “陶人”徐鸿伟 1 1 陇东报 content_8489.html 1 匠心传承老技艺 陶塑创作新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