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养殖户黄玉“庭院经济”—— 美了乡村 富了农家

本报记者 封康康

初秋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华池县悦乐镇黄大湾村村民黄玉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利用两孔废旧窑洞建成的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夏洛莱肉牛悠然地咀嚼着草料。“这些牛我养了4年了,从2头繁育到14头,可宝贝着呢。”今年64岁的黄玉一边给牛添草一边讲起了自己的养殖史。

养牛之前,黄玉一家靠着家里的30亩地生活。黄玉在村里的湖羊养殖合作社打工。2017年底,他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只能辞掉工作回家。正当为生计发愁时,有人提醒他:不能打工,干脆自己在家搞养殖。

于是,黄玉东拼西凑筹了些钱,买回来2头夏洛莱肉牛。因为资金紧张,他便将两孔废旧窑洞改造成了牛棚,“窑洞通风好,冬暖夏凉、疫病少,适合养牛。”黄玉说,自打开始养牛,他就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科学配比饲料,让牛吃得放心,自学技术及时防治疫病,提高牛的成活率。通过4年的发展,原来的两头牛变成了十几头牛,黄玉出栏了3头,获得了两万多元的收入。“这两年牛的市场价很高,养牛还是很有前景的。”他对自己的养牛事业充满信心。

黄玉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个致富“法宝”。在黄玉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屋前的小路,来到房屋的另一侧,一个占地5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羊舍展现在眼前,黄玉的妻子正在给羊添草。黄玉告诉记者,4年前,他买回来了10只山羊,利用废旧窑洞养了起来,现在已经扩展到了80只。养羊投资低、见利快,他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这两年家里的贷款、花销都是靠养羊挣。”提起羊,黄玉的眼里满是欣喜。

门前种瓜果,屋旁养牛羊。如今,黄玉一家通过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不仅实现了生活自足,还在家就能把钱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今年,黄玉借着村上鼓励发展产业补贴棚圈钱的机遇,在废旧窑洞前又盖起了新的羊棚和牛棚,还积极参与村上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了更多的先进经验,养殖事业越来越红火。“现在收入要比我以前打工收入高很多,咱们老百姓,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幸福生活。”黄玉说。

--> 2021-08-30 1 1 陇东报 content_8712.html 1 养殖户黄玉“庭院经济”—— 美了乡村 富了农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