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盲盒经济”火热, 消费者购买需理性

文/图 本报记者 米静

著名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时下火爆的“盲盒经济”,十分贴切。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只有买单后拆开的那一瞬间才能“一睹芳容”的不透明的盒子。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感,激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盲盒作为“潮流消费”的典型代表迅速走红,成为了市场热销品。在我市的一些商场、电影院,乃至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小卖部,都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类盲盒。

“你好,你现在看的盲盒是我们化妆品的主打品牌,里面有湿巾、卸妆水、面膜和乳液,每个盒子里至少有一样,甚至有的盲盒中四种产品都有,保证没有空盒,一份89元钱,拆开后还有抽奖的机会,还是很划算的。”西峰城区一家商场化妆品店营业员向记者推荐盲盒:“这边的比那个贵十块钱,但是运气好的话,能抽到一支迪奥经典款口红。”

不光是化妆品店,不少电影院里也摆放着专门售卖幸运礼盒的自动售货机。“电影还有半小时开场,等待的间隙我就买了一个盲盒礼盒,售货机上面写着没有空盒,虽然58元买一个不确定里面是啥的盒子,但很好奇会拆出来什么。”张先生说着,打开了刚买的幸运礼盒,里面是一个钱包,上面镶着某知名品牌标志,但是仔细一看,牌子是假的,钱包做工很粗糙,并不是正品。

拆开前,充满期待,拆开后,要么欣喜、要么失望……“盲盒”以特有的不确定性自带一种独特的神秘感,成为当下消费者竞相追逐的宠儿,很多不同领域的商家争相效仿。

家住西峰区向阳小学附近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学校附近的小商店有以“盲盒”或者“福袋”形式包装出售的文具和零食,一盒几元到数十元不等。“儿子说很多同学都买‘盲盒’,特别好玩,看着孩子很喜欢我就把零食‘盲盒’和‘文具大礼包’各买了一个,文具大礼包拆开后有一支中性笔和一套尺子,感觉还不错。零食礼包有辣条、火腿肠和一瓶娃哈哈,盒子里零食的价格加起来比单个买要便宜一些,但是火腿肠已经过了保质期,没敢让孩子吃。”刘女士说。

借着“盲盒经济”的潮流,一些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不少商家趁机利用盲盒“清理库存”,把卖不出去的货物或者临期的一些食品放在盲盒里进行销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让消费者投诉无门。于是,一些“惊喜”变成“闹心”。

“目前没有相关法律对此作出规定,但盲盒的营销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比如消费者无法直接观察商品的外形、质量等,这种消费模式掺杂了‘赌’的成分,有时会将消费者推向不利的交易地位。”庆阳市泰丰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晓静告诉记者,如果一些盲盒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其营销手段一定要规范,不能为商业利益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甚至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董晓静介绍,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不可过度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误导人们冲动消费,“盲盒”虽“盲”,但是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除了关注商品的品牌、价格等因素外,还需要关注两点:第一,看包装,消费者选购盲盒时,应注意查看适用年龄、警示说明等信息,不要购买无检验合格证明、无中文标签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的盲盒。第二,留凭证,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正规实体店或者网站购买,购买时应该注意索要和留存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

董晓静提醒广大消费者,“盲盒经济”虽然新奇有趣,但还应当把握消费尺度,切莫盲目跟风,要做到理性消费、节制消费。尤其是盲盒的受众中相当一部分为经济基础、自控能力相对薄弱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盲目跟风后果可能更加严重,还需要家长合理的引导。

“如果商家以盲盒的名义清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则构成欺诈。有些商家表示盲盒销售有不退不换的规则,售出概不退换,属于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可以拨打消费者深度热线12315进行投诉。”董晓静说。

--> 2021-08-30 米静 1 1 陇东报 content_8724.html 1 “盲盒经济”火热, 消费者购买需理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