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白勇涛)近年来,镇原县将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行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大事来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防止“非农化”,截至目前,全县9.5万亩撂荒地实现了复种,成了群众的“致富田”。
户小霞是新集镇刘大岔村脱贫户,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她的生活更加稳定、幸福,今年,刘大岔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帮助她家在发展鸡羊产业的同时,将100亩撂荒地复垦种植了白瓜子。
“政府还给我投资了200卷地膜和一些种子,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更有信心把白瓜子种好。”户小霞说。现在,户小霞家的100亩白瓜子丰收在望,虽然忙了点,但她很开心,她相信只要勤劳就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今年,武沟乡渠口村将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先后完成撂荒地整治1400余亩。“我们把土地统一流转过来,统一复垦,统一种植,今年春季都种植了农作物,目前长势不错。”武沟乡渠口村村委会副主任刘炳洲说。
武沟乡孟庄村利用复垦的撂荒地,积极争取项目,引进马铃薯良种,切实推动种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年种植马铃薯300多亩,按照目前的长势,预计亩产可以达到4000斤左右。”孟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宝鼎信心满满地说,通过种植马铃薯,撂荒地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孟庄村村民孟通说:“群众都很乐意把土地流转给村上统一种植,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流转费,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种植基地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钱。”
方山乡方庄村村民席甲兵2019年创办了镇原县仙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村里撂荒地种植饲草,先后无偿送给村民近千亩饲草反哺养殖,解决了撂荒地无人耕种和村民养殖饲草短缺问题。
为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镇原县利用土地代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办法促进撂荒地有效利用,将摸底登记的9.5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复种,使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撂荒地“沉睡”问题,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