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什社乡多元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本报讯 (通讯员王春燕)金秋时节,走进西峰区什社乡新兴村武川自然村,一座座农家小院环抱在青山碧水间,平坦整洁的柏油水泥路直通田间地头,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温室大棚内,辣椒、豆角、油菜长势喜人,圆滚滚的哈密瓜吊在绿油油的藤蔓上,生机勃勃,菜农们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村民倪治峰正在大棚里查看哈密瓜生长状况,他高兴地说:“我种了十几年甜瓜,效益还不错,今年甜瓜采摘结束后,我又栽种了两棚晚熟哈密瓜,长势比较好,本地哈密瓜竞争小,预计收入还可以。”

武川自然村地处川区地带,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昼夜温差大,群众历来有种植瓜菜的传统。针对这种情况,什社乡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群众综合推进瓜菜两大主导产业链提档升级,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武川发展瓜菜产业,符合群众的种植习惯,无论是优化结构改良品种,还是实行基地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瓜菜产业的未来,什社乡新兴村村委会副主任冯德明信心满满,“现在全村共有瓜菜大棚363座,我们采取前季瓜后季菜的种植模式,甜瓜采摘结束后,我们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辣椒、西红柿等,今年全村瓜菜大棚预计收入能达到200万元左右。”

走进什社乡春野原家庭农场,标准化厂房宽敞干净,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中毛茸茸、浑身雪白的兔子活力十足,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推着饲料车在给兔子喂食。

据春野原家庭农场负责人郑甲寅介绍,农场采用“养殖+种植”绿色产业化发展模式,种植16亩牧草,以原生态饲料养殖肉兔,预计年出栏20万余只肉兔,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及周边大小酒店。

近年来,什社乡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长+中+短”的产业发展方式,引领农户发展苹果、大棚蔬菜、黄毛谷、中药材、特色养殖等富民产业,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就业、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格局,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发展。目前,什社乡瓜菜种植面积2660亩,黄毛谷种植面积1200亩,苹果种植面积20800亩,杂果种植面积4750亩。

据了解,什社乡将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调结构,聚焦“农”字号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果米瓜菜”四大富民产业,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 2021-09-12 1 1 陇东报 content_9148.html 1 什社乡多元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