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镇 原

本报讯 (通讯员田永昭)近日,笔者走进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肉兔繁育基地,看到这里的饲料房、消毒室、办公室、员工管理室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一排排整齐的兔舍里,一只只肥壮的兔子活蹦乱跳,惹人喜爱。肉兔繁育基地负责人朱纪军和工人们等待着收购商上门来收购提前预订的400多只商品兔。

前段时间,朱纪军组织在平泉镇举办了镇原县首届兔肉节,自那以后,便有很多客户和养殖户向他咨询各类关于肉兔的信息,朱纪军都一一答复。

“脑子活,敢干敢闯。”平泉镇镇长马旭霖这样评价朱纪军。在马旭霖看来,肉兔养殖是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通过抱团发展壮大肉兔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肉兔养殖品牌,黄土地也能蹦出“致富兔”。

“不到半年时间,我养的10只兔繁殖出栏了40多只,增收将近1000元。”洪河村村民慕贵琪看着眼前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满眼欢喜。让他更高兴的是,养殖肉兔不用担心销路,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肉兔回收协议,农户的收入在稳定增加。

60多岁的慕贵琪以前以种地和养驴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养驴让他越来越感到吃力。去年,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他开始在家中废弃的窑洞养殖肉兔。“没想到当年就见效了。养兔轻松、投资少,不到两个月就可出栏,从种兔的购买到商品兔出栏,都有合作社的免费技术指导和服务。”慕贵琪高兴地说。

在平泉镇秦铺村,志坤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秦志坤坐在自家兔舍前的小板凳上,拿着手机挨个儿给养殖户打电话。“老杨,你的兔子到该卖的日子了吧?这段时间的兔肉价格是9块3毛钱到11块,这几天就会有客商过来,咱们还是老地方见!”

秦志坤今年40多岁,靠给镇上养兔子的农户提供种兔和技术服务赚钱。他的微信里有一个平泉镇的养兔交流群,群里近300人,每天讨论的只有一个关键词——兔子。

在镇原县,像慕贵琪、秦志坤一样的养兔户有500余户。近年来,镇原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肉兔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辅助产业培育,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使肉兔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户快速增收的渠道之一。

--> 2021-09-21 1 1 陇东报 content_9442.html 1 镇 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