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路世玲 徐雅荷
“唢呐要成精了”“唢呐一响,嗨翻全场”“这是流行与传统相互拥抱的结晶”......近期,在歌曲《易燃易爆炸》的演奏中,粗犷又“俗气”的庆阳唢呐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讲究“即兴”的唢呐,进入了“00后”的“追捧”单,唢呐演奏者马自刚,同时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跨界合作 古曲新扬
从民间“吹鼓手”到“全国吹歌大王”,再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各吹各调到标准音程唢呐杆,再到编制音乐文字;从农村“顾事”到大学课堂,再到与国际流行音乐融合,已是耳顺之年的庆阳唢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自刚,让唢呐这一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传承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民俗文化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2月份,马自刚得知,网易梦幻西游准备策划制作一期节目,邀请国际知名Opella人声乐团、内地女歌手谭维维,用传统的庆阳唢呐艺术与现代音乐文化融合,创新演绎歌曲《易燃易爆炸》,并询问马自刚是否有兴趣参与其中。
听闻是为网络游戏录制节目,一向对网络游戏不感兴趣的马自刚并未作出表示。但在得知该游戏用户多为年轻人,而且数量庞大时,马自刚犹豫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庆阳唢呐,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宣传窗口。”因此,马自刚便和该节目制作人刘迦宁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在收到刘迦宁发来的魔王寨门派曲《易燃易爆炸》后,马自刚对于曲调、曲风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发现该歌曲曲风与庆阳唢呐的风格完全不搭调。为了使整个曲风协调,还能保留庆阳唢呐独特的音乐方言,马自刚在与刘迦宁进行频繁沟通的同时,还与自己的唢呐老师梁平正,同行艺人翟立鹏等相互揣摩、修改,就这样来来回回改了五六次,为了既能完美演绎曲目,又能保留庆阳唢呐的原汁原味,他们最终形成6个备选方案。
5月7日,马自刚动身前往北京,5月12日,马自刚与谭维维、Opella人声乐团联合录制的《易燃易爆炸》顺利完成。8月22日,作品亮相公众,截至10月中旬,点击量达到了231.4万。“虽说很多外地人不认识我,但却有很多人通过这首歌领略到了庆阳唢呐的独特魅力。”马自刚说,这首曲子有积淀雄厚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演奏时不管是谭维维、Opella人声乐团,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对庆阳唢呐充满好奇。
在为期5天的节目录制中,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苏秋茹,全程参与了节目录制,并对马自刚及庆阳唢呐发展、传承进行了深入了解,这也是苏秋茹的硕士毕业论文课题。“全国各地研究唢呐的非常多,但对庆阳唢呐、唢呐艺人的研究并不多,这次节目录制给了我深入考察研究的机会。”苏秋茹说,能够客观完整地记录传统唢呐技艺,很有意义。
潜心吹奏 勇于创新
庆阳唢呐在民间流传了400多年,有着非常传统的曲牌音乐体系和独特的演奏技艺,这正是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1985年,马自刚开始学习唢呐传统曲牌,但传统曲牌的老艺人大多“秘而不传”,更没有现成的曲谱资料,他便通过随听随记、登门拜访等方式,积累传统曲牌。1988年10月,马自刚配合梁平正完成庆阳民间文艺的普查采录,并编辑出版了《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用音乐文字代替了数百年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自刚在自己的班社加进了小号、长号、萨克斯管等西洋管乐,排练了一些时尚的演奏曲目,演出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从此,庆阳唢呐班社改变了唢呐加锣鼓的单一演奏模式,由一个鼓吹班社逐渐演变成一个综艺性较强的文艺演出团队。古老的乐种融入了现代音乐文化的元素,让大众更乐于接受。
2006年,庆阳唢呐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7月,马自刚参加了首届全国民间吹歌展演,被评为“全国吹歌大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庆阳唢呐受到了更多关注,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各种演出和比赛,把民间长期被轻视的吹鼓手班社请上了各类舞台,马自刚作为庆阳唢呐非遗传承人代表,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的演出活动,并获得很好的成绩和很高的评价。2011年,他应邀赴埃及参加“欢乐中国年”活动,让庆阳的唢呐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201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马自刚成为首位庆阳唢呐艺术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艺术的不断交融与相互借鉴中,马自刚对庆阳唢呐的独特性有了新的认识。他还对全国各地唢呐演奏所使用的哨片做了系统研究,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而采用不同的哨片,使气息转化成声音更佳。
开班带徒 匠心传承
马自刚把唢呐演奏的高超技艺与改善艺人生活环境、提高艺人生活水平紧密结合,推动了庆阳唢呐艺术的新发展。近些年来,马自刚利用已经获得的社会声誉资源促进庆阳唢呐技艺的繁荣,培养传承人。
从2009年开始,马自刚受聘到陇东职专教授唢呐专业课,为庆阳唢呐培养后继人才。2011年8月,在庆阳市文联、西峰区文化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马自刚发起成立了庆阳唢呐艺术专业委员会,为唢呐艺术的传习交流构建了平台。2013年,庆阳唢呐艺术马自刚传习所成立,由于马自刚技艺娴熟,功底扎实,年轻的学艺者多拜在他门下。
今年24岁的李元,是马自刚的授业徒弟。从小就喜欢唢呐的他,2013年起跟随马自刚学习演奏庆阳唢呐,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去年12月,师徒两人开始尝试在庆阳唢呐传统曲目中加入乐器笙的演奏,随后又陆续加入了战鼓、小金镲、二胡、电子琴等乐器,将庆阳唢呐传统曲目进行了创新。
“相比传统曲目,加入了这些乐器的曲子更热闹、更好听,也更受大众青睐。”李元介绍,随着新曲风的不断传奏,整个西峰区的唢呐班社也开始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了其他乐器元素。
今年8月26日,马自刚和陇东学院音乐学院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外邀老师唢呐教学计划,负责为3名唢呐专修学生及16名选修学生教授唢呐吹奏技艺。此外,他还是西峰区温泉初级中学社团课的外聘老师,每周四负责为38名学生指导唢呐吹奏。他更愿意称自己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独特的唢呐艺术传承下去,花更多的时间整理庆阳传统唢呐演奏的技巧以及曲目,“有了音乐语言,有了音乐文字,庆阳唢呐就不至于失传,更多的人才会知道庆阳唢呐。”
多年来,马自刚拍摄、录制的音像资料装满了4个100G的移动硬盘,搜集整理的资料达一尺多厚。他还先后录制了教学MV《庆阳唢呐十二讲》和示范CD,编写出版了《庆阳唢呐演奏教程》《庆阳唢呐演奏曲目选粹》,为庆阳唢呐艺人演奏、学习提供了方便,也为庆阳唢呐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采访快结束时,马自刚又开始投入到一组广场舞、秧歌的唢呐音频录制工作中。“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将倾注自己的精力传承好庆阳唢呐技艺。”马自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