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封康康 通讯员 谷羿
今年9月,华池县列宁学校的学生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校舍,同时也迎来了10位大城市来的老师——由天津市北辰区骨干教师组成的全学科教学团队,将在列宁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
家访带来新变化
每次一上物理课,列宁学校九一班的罗娜娜就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听讲。她说,以前她觉得物理课晦涩难懂,自从于波老师来了就不一样了。
于波是北辰区支教团队中的一员,来自河北工业大学天津附属中学,来到列宁学校已经快两个月了。他认为,要教好孩子,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应该从了解孩子入手。他的笔记本上整整齐齐记录着所带班级44个学生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他还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车挨家挨户走访。有的孩子居住比较偏远,道路崎岖,骑车到不了,他便扛着自行车爬山上去。
来到林镇乡黄渠村的罗娜娜家,给罗娜娜辅导完作业,于波还要去附近的其他学生家家访。临走时,看到罗娜娜家不是很富裕,他就悄悄在凳子坐垫下塞下身上仅带的500元钱。家访后,于波给每名学生建立档案,了解到了学生更多的情况。
于波回忆道,初来时,他带的学生很腼腆,他们不敢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于波就鼓励他们不懂的问题可以利用课间和课后随时提问,下课后他还会主动去找孩子谈心,并自己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用来奖励进步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孩子们愿意主动找他问问题,考完试还会主动来跟他讨论错题知识点。看到学生们开始喜欢物理,成绩有所提高,于波感到格外欣慰。
科普点亮梦想
10月26日,列宁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科技手工制作课——“中国龙”号橡筋动力滑翔机制作。很多孩子是第一次见到航模,不知道怎么拼。在来自北辰区集贤里小学的陈月冉、魏娜两名老师耐心指导下,大家一点点将模型拼装起来,按照老师的要求调试平衡,在学校广场进行了留空竞赛。当看到自己亲手组装调试的飞机平稳飞起,学生们激动地跳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科普活动,看着自己亲手组装的飞机飞上天空,特别有成就感。”六年级三班的蒋建凯兴奋地分享着他参加科普活动的感受。
集贤里小学是北辰区科技教育龙头学校,陈月冉和魏娜来到列宁学校后,决定将北辰的科技教育精神带到这里。魏娜联系了天津市模型协会和集贤里小学,将模型材料邮寄到列宁学校。科普教育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学生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作为北辰区支教团队挂职副校长,魏娜除了要带列宁学校六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外,还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我要把北辰的教育理念跟列宁学校的教学经验相融合,优势互补,尽快锻造出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推进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魏娜在自己的支教规划中这样写道。
真情点燃希望之火
来自天津佳春中学的英语老师王园被列宁学校的同事们笑称为“外教”,他流利标准的英语发音和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给列宁学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王园说自己是瞒着家人报名的,他的父亲半身不遂已卧床多年,母亲体弱多病,孩子正在读小学。因为家庭情况特殊,很早就想来支教的他一直拖到第四批才报了名。当他把支教的决定告诉家人时,他的父亲说:“你放心去吧,别担心家里!”妻子也同样鼓励他:“要不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我也愿意和你一起去支教,你放心去,家里有我!”踏上支教路,令王园感动的不仅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原单位老同事、老朋友的帮助。在教学中碰到一些难题时,他会向以前的同事、朋友寻求帮助,他们都会及时给予支持。王园给列宁学校的同事们分享了他总结的外语讲课技巧,他课后跟同事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彼此课程的优点,寻找出课程的缺点进行改进,这样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短短两个月,这支全学科覆盖的支教队伍让所有课程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在我看来,来支援列宁学校教育事业的不仅仅是这几个人,更是他们背后家庭的支持,还有他们各自单位的支持和来自整个天津市的支持。”列宁学校教务主任王省红说。
2020年以来,天津市北辰区有104名优秀骨干教师分赴华池县各中小学开展支教、帮扶指导,互学互鉴,他们用教育力量点亮了山区孩子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