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如今,通过药王洞养生小镇的引流,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庆城寻找“新、奇、特”的旅游体验,他们循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寻找散落在这座古城里的文化印记。在城南凤凰羽翼环抱之处的明清老宅子——大夫第里,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组编导杨芳感叹:“来到庆城,才发现这个西部小城处处有文化,处处显文化,我们觉得不虚此行。”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先后编制完成《庆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庆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及一批文旅发展规划,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
遇见环州,重现故城。2021年国庆节前开园运营的环州故城接待游客28.8万人次。环州故城以“又见”手法原生原态原貌原味地再现环县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生活记忆、饮食记忆,从而成为县内外游客休闲的好去处,环县文化宣传的新地标、新窗口和经济发展新渠道。
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我市还建设了庆城周祖陵、正宁黄帝文化景区、环县东老爷山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依托红色资源,我市重点建设了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合水县陕甘红军纪念园、中共宁县邠宁支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了以“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体系,重点推动以艺术品创作、展览销售、投资收藏、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主的文化产业链,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泥塑雕刻、古玩字画等为代表的文旅商品。
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推出了红色励志游、寻根访祖游、农耕文化游、岐黄养生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将文化旅游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程有机结合,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16个。
依托体育赛事带动旅游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庆阳·合水)秦直古道乡村马拉松赛、正宁“穿越子午岭探秘秦直道”30公里徒步挑战赛、中国“红色之路”长征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
安全保护 传承利用
文博资源再发潜力
今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庆阳南佐遗址入选。
据公布的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显示,南佐仰韶文化晚期环壕聚落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之一。南佐遗址的新发现,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南佐遗址终于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展望,社会各界和公众对南佐遗址和庆阳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南佐遗址是我市实施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立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文物保护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文物资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发展目标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我市秉持“以祖业为魂,在保护与传承上下功夫”的理念,坚持从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入手,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据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约1.5亿元,编制文物保护规划7个,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0多个。其中,包含石窟寺保护项目4个、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19个、遗址保护项目6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处。同时,我市考古发掘影响深远。在已开展考古发掘的3处遗址中,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发掘连续3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出土文物1万余件。
全市建立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全市现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省级39项、市级116项、县(区)级5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2个。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9名、县(区)级传承人1509名。庆阳香包、皮影、唢呐等非遗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升,环县道情皮影戏先后应邀出访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我市全面落实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十三五”以来,共接待观众约1850多万人次,申请国家免费开放专项资金6500多万元。实施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安防、消防、数字化保护、展览提升项目20多个,展示利用效果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