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
周末,全家驱车回老家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准备带孩子到生态园里采摘火龙果。
关营村距县城13公里,沿211国道一路南行,22分钟即到。
婆家2009年就搬到了县城。作为嫁来的媳妇,很长一段时间,关营村在我眼里,仅仅是爱人从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对他来说,是骨血里的乡愁,再熟稔不过。对我则完全是陌生、疏离的。
前些年,偶尔跟爱人回村,参加过几次红白事。春节时,例行看望过几位近亲老人。平日里,很少回去。
印象中,大家的日子过得不温不火。村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年四季都在深圳、广州等地打工。年底了,才像候鸟一样匆匆回来,过完春节,又匆匆走了。家中长辈们,守着人均二亩来田地,种菜种粮。冬天没事干,经常聚众打麻将,消磨时光。
直到五年前,在距婆家“一墙之隔”处,村里建了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近百亩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受园内美景和草莓、西梅、青枣等采摘项目吸引,回去的次数渐渐多起来。
生态园平整开阔,绿意婆娑,百花竞开,犹如一处“人工氧吧”,坐落在一座大山脚下,吸引着八方游人。
漫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营村村史长廊,展现了村史村情、村规民约、学子俊秀等。本村名人史呈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效应,无形中为生态园植入了文化旅游的因子。
穿过一道缀满紫藤的长廊,旖旎风景,尽收眼底。夹道两边花园里,松柏、槐树等大小树木枝繁叶茂。月季、牡丹、玫瑰、菊花等花卉展叶吐蕊,花丛中见蜂飞蝶舞。五彩的风车,造型逼真的动物摆件,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还有木栈道、凉亭、休闲椅、垂钓池等设施,也给园内增色不少。
正当我“独自神游”时,家人提醒,已到目的地。
冬日园内是另一番景象。草木凋敝,游人寥寥。 80多岁的邻居慕三让老爷爷,坐亭子长凳上,打盹晒太阳。我们不忍打扰他,直奔火龙果采摘大棚。
温棚里一派南国风光。一个个“红火球”样的火龙果,醒目地挂绿树上,长势喜人。老板裴耀金拿把剪刀,忙着给果树修枝。
孩子三岁了,平日吃的火龙果,都是从超市和水果店买回。到种植园亲自参观采摘,还是头一回。如同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孩子指着一排排火龙果树,兴奋地哇哇直叫,还伸出小手,好奇地抚摸枝头的“火球”。
攀谈得知,裴耀金的火龙果是从台湾引进的。他说,这种水果卖相佳,水分大,口感好。加上人们对北方种植南方水果有新奇感,节假日,带老人和孩子前来大棚内观赏、采摘的人不少。
我们挑了两个品相不错的火龙果带走。
刚出采摘园,迎面碰上了小叔慕继伟。经不住一番热情邀约,去了他家。
冬日暖阳下,小叔家新盖的五间平房,气派敞亮。屋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
小叔在生态园“上班”已4年了。前些年,村上发展农业和蔬菜种植时,他因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拖了村里精准扶贫致富的后腿。
由于对休闲农业感兴趣,参加过林果、草莓等技术培训,2017年村里建生态园,小叔有幸被聘为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参与园内日常管理等,村上每月发他3000元工资。
“学的技术立马能派上用场,每天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这是以前没想过的事。”小叔边招呼我们喝茶,边陪我们愉快地聊天。
距小叔家不到200米,是关营村关营队队长慕继成叔家。他是对生态园最“知根知底”的人。
提起生态园,慕继成叔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生态园成立之初,村上就制定了“种植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
五年发展下来,已实现年接待观光、采摘、旅游总人数1万人以上,1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还以点带面,解决了村里20多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人员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村里几十亩苹果园,几百亩桃、李、杏等杂果园的发展,拓宽了致富路,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
至今年年底,关营村500多人,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12323元。
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关营村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示范村”, 2020年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录,入列甘肃省“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名单。
对于关营村的未来,慕继成叔信心满满。
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村里计划在五年内,将关营村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餐饮度假、民俗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回城路上,婆婆说,想把老房子修一修,过几年,她准备回来养老。我想说,她的心愿,也是我们一家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