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刘永杰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发表了文章《党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系统回顾了72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全面总结了72载风雨兼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可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好经验与启示,把这些经验与启示和贯彻市党代会、市两会精神结合起来,让其转化为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强大力量。

一、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72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我市体育事业与新中国一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成7个大型体育馆、5748个各类体育场地,实现了全市乡镇(社区)农民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一村一场”健身工程全覆盖,创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72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服务。我市群众性健身活动不断发展,现有协会99个,体育社团年均组织健身活动200多场(次),每年有百万人次参加健步行、登山、广场舞、气功、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经常性锻炼人数占全市人口比重达40%。

72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大局。我市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服务、赛事运营与表演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更加丰富,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要将体育工作融入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谋划、落实,在服务大局中加速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好体育的独特作用。

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体育系统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人员结构失衡,非专业人员及工人占比较大,干部工人比例失调,缺乏较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体育专业人才。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全民健身的需求不匹配,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存在一定的局限,距离“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的要求差距较大。

全民健身意识淡薄。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全民健康氛围依然不浓,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健身热情淡薄,没有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竞技后备人才断档。庆阳市体校合并至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后,招生由逐年萎缩发展到目前停招状态,每年向上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甚少,竞技后备人才极度匮乏。

体教融合深度不够。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课时落得不实;运动员训练选拔机制不够完善,教练员激励奖励机制缺失,一些体育教师不能做到专职专用;青少年体育特长生培育机制不健全。

体育产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品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以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尚未开发。

三、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汇报衔接赢得支持。紧紧抓住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利战略机遇,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衔接汇报工作,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逐步解决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编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财力支持。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宣传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力争实现体育的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营造全民健身热潮。继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做好“体育庆阳”宣传工作,扩大全民健身影响力;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品牌赛事,创建市县级品牌赛事,吸引各类人群到庆阳参赛,拉动经济消费增长;邀请国家、省级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真正愿意为全民健身服务的人员进行培训,力争市级每年培训200人以上、各县(区)培训100人以上的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人才。

转化培养模式,梯次储备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建议恢复庆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及合水、镇原、庆城、宁县四个县的业余体校,各县(区)在有一定基础的小学、初中、高中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力度。

创新思路举措,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推动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抓住“假日经济”契机,引导发展“大型赛事+旅游”“健身活动+旅游”等相关产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在线健身、网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发挥好体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用。

(作者单位:庆阳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 2022-01-13 1 1 陇东报 content_12976.html 1 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