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盘小美)1月12日,在西峰区什社乡新庄村新野原养殖家庭农场,4栋标准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列。走进大棚,干净整洁的兔舍里,雪白滚圆的小兔子正挤在食盒前进食。
“我们养的都是伊普吕兔,这个品种生长快、体型大、出肉率高,容易饲养,每天只需喂食一次。”农场主郑甲寅边投放饲料,边检查幼兔生长情况。
今年43岁的郑甲寅是什社乡新兴村村民,以前常年在庆阳各地从事建筑行业,由于这两年市场不景气,他决定返乡创业。“我从一个朋友跟前了解到,肉兔养殖效益可观,就决定发展肉兔养殖产业。”
主意已定,郑甲寅立即行动。他到四川、河南、重庆等地考察,详细了解行情。2021年6月,投入资金在新庄村流转土地建办家庭农场,建设4栋养殖大棚及配套设施。同年9月,郑甲寅从四川引进1600只种兔,开启了新的致富路。
作为养殖业的“门外汉”,郑甲寅为了减少风险,从河南聘请专业技术员,他每天跟着技术员学习喂养、防疫等养殖知识。“对笼养的兔子,室温不能忽高忽低,要保持平衡;每天要根据幼兔的生长情况逐步增加饲料投放量;最关键的就是防疫,要定期打疫苗,每天对兔舍进行消毒、清洁……”提到兔子养殖,郑甲寅头头是道。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他就掌握了兔子养殖的关键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
郑甲寅告诉记者,肉兔养殖具有短、平、快的优势,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种兔买回来一个多月就开始受孕,每只成年种兔每年可产仔8窝,按每窝成活8~10只,可繁育60~80只小兔。幼兔养殖70~75天就能长到5斤左右,达到出栏标准,行情好的时候,每斤售价在10~11元,每只兔子兔毛收入五六十元,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纯利润可达到40%。
“现在肉兔的销路也不愁,我们和四川商家长期合作,他们负责上门收购。”郑甲寅介绍,最近受疫情影响,肉兔价格有所下降,每斤8块多钱,我目前已出栏6000多只,毛收入近30万元。目前农场肉兔存栏量达到1.6万只,以后每隔38天就能出栏1.2万只商品兔子,销售额预计达到60万元左右。
不到半年时间,郑甲寅从“门外汉”成为了养殖大户,不仅为当地5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10多户农户发展肉兔养殖产业。年终岁末,郑甲寅对养兔产业有了更长远的目标:“我觉得这个产业前景广阔,新的一年,我计划继续流转土地,建设30座养殖大棚,以租赁形式吸纳农户参与养殖,由农场统一销售商品兔,通过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肉兔养殖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