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陈宝元 捧出“三颗心”的乡村教师

本报记者 张凡

陈宝元是镇原县上肖镇北庄小学教师,年近六旬的他已在杏坛耕耘39年。39年来,他始终扎根农村小学,安贫乐教,敬业奉献,为农村学生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创下了所在片区贫困学生无一人辍学的记录。先后获“中国好校长实践奖”及“中国好老师”“全国最美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庆阳市道德模范”“庆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用“爱心”呵护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是开放的时间有先后,他们最终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陈宝元身为人师的信念。

针对农村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的问题,陈宝元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偏爱、不歧视任何学生,演绎师爱、父爱。对于“问题”学生,他坚持耐心转化,努力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在担任班主任的28年中,每天上班,陈宝元的多数时间都在教室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和学生交流谈心,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用爱心点燃学生自信上进的光芒,助力学生成长。

只要学生有需要,陈宝元能在自己腾出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孩子们上课。有一年,四年级学生张轩丞患病请假一个月。返校后,陈宝元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该学生补课,不让他因为生病而落课。最终,张轩丞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肖初级中学,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陈宝元的从教生涯中有很多。五年级学生孙国庆,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过花甲的奶奶相依为命。陈宝元多次找孙国庆谈心,自己掏钱为其购买学习用品和衣服等;一年级一名小学生闹肚子,上课时拉在了裤子上,陈宝元贴心地把孩子领到自己的办公室,把裤子擦干净,并及时联系了家长……一个个数不清的爱心故事,串成了陈宝元39年的教育生涯。

用“精心”激活课堂

在教学中,陈宝元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不一样、上得精彩。每节课他都尽量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展示、成长的机会,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种新颖、科学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后进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之前,陈宝元带的四年级学生吴静璐住院治疗一个月,期间陈宝元充分利用微信给她辅导功课,将有趣而实用的学习课件分享给她,在陈宝元的辅导和帮助下,吴静璐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针对孩子们的成长规律,陈宝元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三字歌”》等教学课深受师生欢迎。多年来,他撰写论文60多篇,发表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等刊物,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3项获得市级奖励。

用“恒心”铸就未来

“一个人当了校长,不管任期多长,从你上任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把自己与学校紧紧连在一起,与学校共命运、共荣辱、共苦乐。”担任北庄小学校长期间,陈宝元始终认为,校长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和领头雁。

担任校长多年来,他坚持同师生一起抱砖块、铺路面、漆门窗、修桌椅、粉墙壁、种花草,美化校园,改变校容校貌。几十年来,他先后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甘肃省希望工程、汶川灾区、贫困家庭学生等捐款1万多元,两次为北庄小学捐赠体育器材。

为了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陈宝元发起组建了爱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团队,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近3年来,他共收到全国爱心企业人士捐款16万元及衣服、学习用品、教学用品多套。定向一对一资助庆阳四中、镇原中学等十几所学校家庭贫困学生280人,有5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获得定向长期资助。

为了及时把捐赠物资送到贫困学生手中,陈宝元常常驱车几十公里,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他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我不图回报,只要能用我的诚信和奉献换得更多孩子的幸福,就值得!”

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陈宝元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与责任,培育祖国的花朵,托起明天的太阳。

--> 2022-01-17 1 1 陇东报 content_13107.html 1 陈宝元 捧出“三颗心”的乡村教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