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赵涵举 用心雕刻艺术人生

本报记者 南力 实习生 鲁荣

“这是我2015年冬天画的,上面的九条龙是我用水泥先在墙面涂抹了一层,画出原型后,再慢慢雕刻的,九条龙象征着九州大地,象征着中华民族。”近日,记者在西峰区肖金镇漳水村东庄队的赵涵举家看到,三间红瓦房的房檐下,被彩色连环画装饰,画的是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教民稼穑、秦王博览群书等故事。

走进赵涵举屋内,《孔子》《毛泽东》《狮子》《花开富贵》《富贵满堂》《关公》《凤凰》《魁星点斗》等各种木雕、石雕作品随意摆放,甚至家里的风箱、橱柜上都画上了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在至今还保留着的地坑院窑洞里,摆放着赵涵举多年来制作的石刻、根雕。还盖了一间小房子,里面摆放着他年轻时所作的画作,依墙摆着树根雕刻的各样龙头拐杖。

今年68岁的赵涵举,起初是一位修造土窑洞、土箍窑的建筑师傅。那些年,他是一个地道的做泥水活的人。后来他做泥塑、画庙宇壁画,但他最拿手的还是根雕、石雕。

赵涵举说,以前日子过得很艰苦,他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包产到户后,他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绘画技能也进一步提高。他的根雕、石雕艺术,都来自他的绘画基础。

“我是从1985年开始做根雕的,当时有一天去亲戚家,亲戚在沟里放羊时挖出一块大椿树根,我发现树根的形状很是特别,就萌发了做根雕的想法。”赵涵举说。他的根雕作品往往是根据找到的原材料形态来决定作品的风格,通过构思立意,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通过选料、打磨、上色等工序完成作品。

赵涵举从2010年开始制作石雕作品。石料是他平日里随手捡来的石头,他的石雕作品也是最大限度保留石料的原始风貌,根据石料的原始形态,通过斧、凿等手法进行加工。

“创作根雕作品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少则三四天,多则两三年。有时到创作的关键时期,我经常彻夜不眠地进行雕刻,实在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赵涵举说,一件根雕作品需要根据造型进行裁剪、打磨,在造型过程中既可以粘接也可以雕、刻、戳、砍、组装,成型后再进行打磨、上蜡、配底座,这样一个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30多年来,赵涵举创作的根雕、石雕作品不计其数,家里没地方摆放了,就摆到屋外。赵涵举没有稳定的收入,为了生计,他经常出去打临工,用赚来的钱,继续采购原材料进行根雕、石雕创作。

2013年对于赵涵举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他被评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同时,他家的三间瓦房被设立为民间艺术展览馆,这些都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这是对我艺术成果的认可,我已经68岁了,不为名不图利,只要有人喜爱,我就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赵涵举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土地是他的根,农田劳作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他都会用心将根雕、石雕艺术传承下去。

--> 2022-01-17 1 1 陇东报 content_13109.html 1 赵涵举 用心雕刻艺术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