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云)腊月十九,窗外飘起了小雪,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庆城县凯翔培训学校的教室里,却正是一年中最红火的时候。10多名女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庆春的指导下忙着赶制灯笼,一个个喜庆的大红灯笼,让人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这样粘起来效果更好。”
“我来糊灯笼。”
……
十几个手艺人,绑的绑、粘的粘、糊的糊、套的套,如流水生产线般分工作业。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一个大红灯笼便制作完成了。
今年52岁的贺庆春,是这里的老师傅,专门负责培训年轻人。从奶奶辈开始,她家就一直在剪纸、刺绣、扎灯笼,从小耳濡目染,让她也学会了许多传统手艺,一做就是20多年。
“冬季闲暇时间来到这里,在贺老师的指导下,学手艺的同时,还为家里增添一点收入。最主要的是和姐妹们在一起做刺绣、扎灯笼,提前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来自三十铺镇的学员杨静高兴地说。
由于受老一辈的熏陶,在庆城县很多农村妇女都会一些手工活,像贺庆春这样的老手艺人还有很多。为了整合这些资源,让这些传统文化能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能有自己的事业,
2012年,贺庆春注册成立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专门成立了手工艺品加工车间,为更多的农村妇女免费提供场地和技术培训,教她们制作灯笼、鞋垫、老布鞋、香包、枕头等手工艺品,使这些传统手艺在得以传承的同时,也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