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糖人”王新红的“甜蜜”事业

本报讯 (记者魏博庆)近日,记者来到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王新红家,他正和两名工人制作拉板糖,因为室内温度高,整个操作间里雾气缭绕,拉板糖的香味不断从锅里飘出来,醇香诱人。

王新红告诉记者,“拉板糖”也叫“板板糖”。王录村做糖的手艺已经传承了100多年,201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岁的王新红是王录村拉板糖的第六代传人,正宁县文化馆授予王新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王录村的拉板糖属于纯手工制作,主要以小麦、玉米、糜子、谷子等为原料,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泡麦芽、泡米、加工混合、发酵、淋糖、熬糖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形成。

“原材料、火候等决定了拉板糖的口感。”王新红说,开始时,每次做出的糖,他都要先尝尝,以保证口感,而现在,凭借着10多年的做糖经验,王新红不需要品尝,只要看一眼,就可作出判断。

说起制作拉板糖缘由,王新红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糖果,为了能让孩子过年吃上糖,老人们通常会在农历春节临近时制作拉板糖。王新红的父亲做糖时,他就跟着帮忙,耳濡目染,渐渐也就掌握了制作流程。拉板糖几乎承包了王新红儿时春节全部的零食记忆,制作拉板糖的冬天,也成了他记忆里最甜蜜的时光。

“制作拉板糖十分辛苦,每年从10月份开始,要忙碌近半年的时间。”王新红说,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来开始忙,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完成制作。“因为辛苦,村里很多做糖的人家放弃了,村里原来有13家做糖,如今只有两家了。”王新红说。

在制糖过程中,王新红不断摸索,在传统制糖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生产,做出来的拉板糖既保留了原来的老味道,又增添了一些“新元素”,吃起来口感极佳,购买王新红拉板糖的人大多是“回头客”。

“我用淀粉和芝麻代替了原来做糖过程中用的材料,吃起来不硌牙了,因为是纯粮食制作,和市场售卖的其他麦芽糖相比,也不黏牙。”王新红说。

“苦尽方能甘来”,王新红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一直坚持着。辛苦的付出也带了不错的收益,2021年,王新红的拉板糖卖出了4000多斤,为他带来了10万多元的收入。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入3000多元。”王新红说,在正宁县文化馆和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他的拉板糖生意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销往上海、北京、陕西、新疆等地,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 2022-02-10 魏博庆 1 1 陇东报 content_13827.html 1 “糖人”王新红的“甜蜜”事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