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思)近日,在环县八珠乡八珠塬村,村民慕玉琴新酿的黄酒开缸了。口感醇香、回味悠长,带有当地谷物特有柔和与甜香的黄酒,让慕名而来的酒客轻抿一口就忍不住赞叹。
今年43岁的慕玉琴,结婚后一直跟随婆婆学酿酒。如今,她凭酿酒的好手艺,年均收入至少2万元。
进入小小的黄酒储存间,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十几个1米多高的酒缸整齐排列,打开酒缸,将新制作好的黄酒装入锡壶,放入锅中烫热,即可获得最佳饮用口感。
“我刚结婚那会儿,一斤黄酒卖3元钱,现在一斤已经涨到了20元。不论价钱高低,一直都有人来家里买黄酒。”慕玉琴说,尽管通村路“十八弯”,但这农家手工酿造的黄酒,却是“酒香不怕山路远”。受限于酿酒场地及糜子种植量,慕玉琴每年酿的酒有限,一部分被钟爱八珠黄酒的顾客通过电话或微信预定,剩下的黄酒均被上门顾客购买一空。近几年,慕玉琴家盖了新房,有了存款,酿酒加上务农、务工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八珠塬村,许多酿酒户和慕玉琴一样,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为了持续助农增收,八珠乡政府大力引导支持酿酒群众用古法酿造,在注重原料品质,保留各家配方及风味的前提下,严格把控品质。“每年农历六月六采曲,原料一定要用我们环县的黏糜子,整个酿造过程中要经历泡米、蒸米、晾酶、拌曲、发酵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会影响最终成酒的口感,丝毫不能马虎。”慕玉琴说。
八珠塬上的农家黄酒成功开启了群众的增收之路,作为传统“老手艺”的酿酒也被时代赋予了新使命。近年来,环县积极倡导酿酒户规范流程、提高品质,不断积蓄力量尝试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打造致富产业同时,保护传承八珠黄酒古法酿制工艺,提升酒品价值。作为村里的“酿酒能人”,慕玉琴希望,能将酿酒的手艺传承下去,借助政府力量,让环县八珠黄酒远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