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窗口虽小,却关系人民群众的利害得失,折射工作作风的好坏优劣。长时间以来,舆论对“很难办”“不给办”的现象深恶痛绝。对“跪式窗口”“奇葩窗口”的问题监督整改,推动窗口实现从“办不成”到“想办成”再到“能办成”的转变,成为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的生动案例。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政务服务模式在不少地方落地生根,窗口能受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群众“最多跑一趟”的体验持续优化。但事实上,窗口也不是万能的,许多事情不是窗口人员“单枪匹马”能够解决的。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办事窗口是体现政务服务能力的一道关口,也是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一块标尺。透过一扇窗口,办事群众不仅能从细节中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服务暖不暖,也能从环节里觉察到政务水平高不高。倘若表面上勤勤恳恳、客客气气,实际上却拖拖拉拉、躲躲藏藏,这既有违“放管服”改革的初衷,也不利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凝聚。
由此而言,办事窗口是一个作风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是工作人员敷衍塞责的,就要整饬作风;是行政审批堵点难点的,就要改革制度;是部门分工协调不畅不合理的,就要明确权责。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有的单位面向特殊人群开展绿色通道代办、全流程帮代办等上门服务;有的大厅专门设置多部门联合坐班窗口,对复杂事项做到及时响应……归根结底,群众的情绪要理解,窗口的委屈也要包容。在作风上持续改进,在制度上深化改革,努力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就能让淤积在窗口的矛盾化于无形。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