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曹志勇

“打工人”受人尊重了

本报记者 陈思

“打工人”曹志勇又要出门了。大年初九,他搭乘政府组织的劳务输转大巴车返回江苏昆山上班。回厂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他做了核酸检测。扫码登车时,欢送务工人员返岗的工作人员给他带上了口罩、饮料、饼干等物品。尽管都是些小细节,但曹志勇却倍感舒心:“人家很重视咱们这些‘打工人’,对我们的安全很负责。”

今年55岁的曹志勇在一家电子厂工作,月薪有6000多元,这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刚开始外出找工作,全靠亲戚朋友介绍,能选的岗位特别少。找到的基本上都是建筑和服务行业,薪资少、食宿条件差,还经常无故加班。”回忆起当初的艰辛,曹志勇很感慨,那时他在外辛苦一年,年底一算账,也不比在家挣得多。

“这几年不一样了,政府、企业、劳务公司把啥都对接好了,我们去了以后,直接上岗。不但薪资高、岗位多,就业形势也有变化。”曹志勇说,起初是企业挑人,岗位有限,待遇还不满意,现在,我们可以从众多岗位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相比十年前外出务工,现在务工者显然更有主动权,政府“搭舞台、牵红线”,让企业与务工者实现精准对接。政府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现在“打工人”受人尊重了。

--> 2022-02-24 陈思 曹志勇 1 1 陇东报 content_14276.html 1 “打工人”受人尊重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