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
2月9日,在我市举行的2022年“春风行动”劳务输转欢送仪式上,今年51岁的返岗务工人员刘军宁和他3岁的孙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刘军宁在河北霸州的一家钢铁厂务工近十年,逐渐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今年,他决定带着孙子去河北上学。
刘军宁40岁时外出打工,从民企厂家的普通员工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精湛的技术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如今,作为“老打工人”,他在厂里属于资深技术工,月薪高达一万多元。他的一双儿女也和他在同一座城市务工,收入也很可观。这些年,他们通过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观念也有了新变化。“以前家里情况不好,打工挣钱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现在,条件好了,就要好好培养下一代。”对孙子寄予厚望的刘军宁表示,要在教育条件好的地方让孙子读书,以后有个好前途。
在他外出的这些年里,妻子留守在合水县肖咀镇照顾着他年迈的父母。但是,聚少离多、亲情缺失,是刘军宁长期难以抹平的遗憾。刘军宁说:“我每月最大的开支就是电话费,即使每天和妻子、孙子视频,还是免不了牵挂他们。”
近年来,随着城市配套服务逐步跟进,像刘军宁这样的务工人员各种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刘军宁告诉记者,外面的城市对外来务工者的配套服务和包容性已经好了太多,比如孩子上学和社保缴纳等,现在办理起来都很方便。他所在的城市政府鼓励公办中小学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连续几年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简化入学报名程序,降低就学门槛,畅通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绿色通道”。
刘军宁的孙子今年正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以他和儿子的收入,让孙子从幼儿园起就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完全可以实现。刘军宁表示,曾经外出务工是迫于生计,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儿子的奋斗,能让孙子从小生活幸福,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