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凡)“课件要贴合农民需求,还要用群众的话讲出来,讲得通俗通透、直白鲜活,这样我们传递的政策和观念才能真正被群众接受并‘消化’。”近日,镇原县平泉镇上刘村的乡村振兴农民大讲堂开课了,讲师白静红正在为群众宣讲。他所作的《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等视频课深受群众喜爱,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广为传播。
同白静红一起参与讲课的还有7名本土人才,他们用鲜活的事例、质朴的语言,将党的政策和文明思想观念传递给群众,让宣讲工作更加深入群众、接地气。
去年以来,镇原县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民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问题导向,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在方式上求新求变,推行“五个转变”——单打变协作、理论变家常、文明变积分、服务变项目、乡土变舞台,促进文明实践惠民服务纵深化,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镇原县着力探索地企共建共管模式,与长庆油田十一厂联合开展了“红工衣 新思想”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与读者集团对接,在全县建成文化驿站、“读者书屋”4个,策划举办了“读者同心”“阅读行动”等系列活动;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团”和“百姓宣讲团”,深入开展政策微宣讲和励志宣讲活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探索“文明有‘礼’”积分激励办法,在全县建成“道德积分超市”“巾帼家美积分超市”38个,激励群众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孵化培育了“爱心粥 志愿行”“‘疫’路有我”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了党的政策领悟、主流价值引领、良好风尚涵育等9大类52小项目菜单,使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艺巡演、流动图书车等服务,加强“专业文艺骨干、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三类人员的管理,不断壮大乡土文艺力量,既焕发了文明新气象,又润泽了乡村振兴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