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瞳
杜右手村的山坡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光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药材小镇的数万亩川台地里,一台台自动化机械在人工的配合下,快速栽植着中药材幼苗,种下药农又一季增收的希望;镶嵌在山顶和川区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标准化棚圈里,牛羊悠闲地吃着饲草,群体规模日益壮大;打庆公路、南梁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人来车往有序流动,各项建设提速推进……
暮春时节,记者行走在华池山乡看到,生态建设在高科技、新项目的支撑下有了新突破,支柱产业发展链条逐渐完善、品牌集聚效应凸显,处处迸发着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活力。
探索“农光互补”
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
明媚的阳光下,在城壕镇余家砭村的华池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里,蔚蓝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下一个个黑色的菌棒紧挨着,一些菌棒上已经冒出数个黑色小点,黑木耳正蓄势待发,时刻准备破膜而出。
示范园里的食用菌种植方式显得十分特别,所有的菌棒一改以往的大棚种植方式,不再栽种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而是全部露天栽种在光伏板下,任由它们“自由呼吸”。
城壕镇市场监管所所长王星亮向记者介绍,在充分调研本地气候自然环境,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业园今年选择了“菌光互补”的特色发展模式,能有效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使经济效益更上一层。
五蛟镇杜右手村也有着一道靓丽的现代光伏风景线。杜右手村党支部书记杜有举告诉记者,2019年12月,华池县“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在杜右手村落地,光伏电站建成产生的电能由国家电网收购,上网电费收益由华池县供电公司统一拨付,全部归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杜右手村村级集体收入40余万元,这份收入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事业、产业发展奖补等。
今年63岁的孙文是杜右手村村民,光伏电站建成以来,他被安排到光伏电站的公益性岗位上,成为村里的“上班族”。孙文很喜欢这份务农、上班两不误的工作,“我平时主要负责光伏板周边环境的清洁、安全巡查及光伏板除尘等工作,每年能收入6000元。”孙文说。
板上发电,板下种地。杜右手村在紧抓光伏发电效益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在板下大做文章。2021年,华池县红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利用光伏板下的空地种植红小豆80亩,年收入3.8万元,其中2.6万元用于农户分红,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华池县“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全部在五蛟镇落地,涉及杜右手、吴塬、刘家湾、刘阳洼4个行政村,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