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瓜菜产业,全县瓜菜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合水县板桥镇瑶子头村位于县川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这里的村民素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而十年前,群众主要通过自建小拱棚和露地种植的方式发展蔬菜产业,全村只有水泥骨架大棚和简易钢架大棚200座,老旧大棚和小拱棚温度低、通风差导致产量不高,群众的收入始终没有提升。近年来,合水县大力发展瓜菜产业,通过政府扶持,一座座镀锌钢架大棚拔地而起,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瑶子头村村民杨文平家也由原来的小拱棚变成了镀锌钢架大棚,目前种植的白黄瓜已经完成采摘、腾地,第二茬种植的大白菜长势喜人。“十年前种的是露地菜,现在是用镀锌钢架大棚种蔬菜,各方面都比以前强得多,产量提高了许多。”杨文平说。
瑶子头村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瓜菜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不断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壮大蔬菜产业。如今,瑶子头村蔬菜大棚呈现出倍数增长、种植品种持续优化的特点。
瑶子头村党支部书记刘照川告诉记者:“我们现有日光温室30座、镀锌钢架大棚405座,以种植黄瓜、豆角、油菜为主,经济效益很可观。”
作为县川瓜菜生产的另一个主要产区的固城镇王昌寺村,这里气候温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十年前,当地还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为了带动村民转变产业发展观念,2017年由固城镇引进的涉农企业——南通广蔬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王昌寺村,并成立了南通广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集中订单种植高原夏菜。这些天,在王昌寺村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对前期种植的娃娃菜进行分苗移栽。
王昌寺村村民刘丽萍不仅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还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有了双重保障。“除了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我还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刘丽萍说。
产业发展贵于精准,长于持续。王昌寺村坚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探索最佳合作模式,着力打造“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现代化交易”的现代绿色蔬菜产业链条,形成了露地瓜菜、钢架拱棚、日光温室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合水县以固城川、县川、马莲河川为重点,按照“设施瓜菜扩规、露地瓜菜提质、特色瓜菜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老旧设施改造提升、高原夏菜扶持发展、优质种苗集约繁育、高新技术组装配套等措施,推进瓜菜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十年间,合水县以瓜菜大棚为主的设施瓜菜产业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长、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瓜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全县种植蔬菜面积从6.8万亩增加到9.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从0.78万亩扩大到1.7万亩,年产量从10万吨增长到2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