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庆阳融媒记者张瞳)日前,记者从市畜牧兽医总站了解到,为有效应对生猪市场波动新挑战、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市畜牧兽医总站从生产环节着手,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逐级压实责任,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市畜牧兽医总站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与相关部门签订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将今年148万头生猪饲养目标、5.2万头能繁母猪和13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保有量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两抓两保”责任,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
以2021年生猪存栏量10%为基础确定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以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90%为最低保有量标准,市畜牧兽医总站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建立预警机制,坚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生猪产能核心调控指标,锚定正常存栏水平,根据能繁母猪月度存栏变化的不同情形,明确相应调控措施,预调早调微调,稳固基础生产能力,避免生猪生产大起大落。
依托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市畜牧兽医总站对规模猪场数量进行动态监测,设计年出栏1万头以上、5000头至1万头、1000头至5000头规模猪场和核心育种场,按照猪场自愿加入、配合产能调控的原则,通过市、县(区)审核把关,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今年新增挂牌调控基地20家。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9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生猪产能基地分别达到15家、13家、62家。市畜牧兽医总站及时挂牌监管,保持规模猪场数量总体稳定,监测生产经营变化情况,确保生猪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