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听听河西走廊的风声

——读叶舟《凉州十八拍》

范墩子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宏大的史书,顺着绵密的语言进入,仿佛跨入苍凉沉重的河西。不谈故事,单从叶舟呈现的河西走廊而言,就给人一种诗性的想象,叶舟是在用小说还原着一个真实的河西,一个充满诗性的河西,一个苦难的河西。

叶舟无疑是一位有着独特追求和叙述雄心的小说家,无论是此前出版的《敦煌本纪》,还是眼下的这部《凉州十八拍》,均是百万字以上的鸿篇巨著。叶舟以前写诗,后转写小说,是典型的诗人小说家,在我心里,写过诗的小说家,和没写过诗的小说家相比,无论是从语言的格调上,还是从叙述的表现上,均有着很大的区别。诗人小说家会自觉地在语言中携带一种诗性,对叶舟而言,他来自甘肃,辽阔而又苍凉的河西走廊,自身就裹挟在悲壮的诗性当中。因而,叶舟的小说仿佛就是从河西的石头缝里刮出的一股风,这风,裹着这块土地的眼泪,裹着河西的前世与今生。因而,叶舟的小说富有激情和张力,读来并不觉得干涩。就像在读一首土地的诗篇。

对叶舟而言,《凉州十八拍》是一部回望河西历史、诉说信仰与命运的厚重史书。说叶舟是在写河西的史书,倒不如说他是为曾在河西走廊上留下血泪的人们立传,是在重新发掘被人们遗忘的一群响当当的灵魂,是在为顾山农、徐惊白等人招魂,更深层的,我想叶舟是在为整个河西走廊招魂。今天的河西,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或许已淡出我们的视线,被大众遗忘或忽略,人们或许忘记了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曾诞生过多么灿烂的文化。但叶舟没忘。无论是写诗,还是写小说,他似乎渴望以一己之力来重新唤醒人们对河西过往的关注。

在叶舟的心灵深处,在他的字里行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高地。故而,《凉州十八拍》其实就是借助繁密的人物故事,正义凛然的悲壮命运,来为今天的我们找寻真正的精神故乡。

在这部厚重的小说中,我看到的并非只有波澜壮阔的命运故事——孤儿徐惊白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少年娃娃,成长为一个堪当大任的勇毅之士,承担起守护凉州的重任;徐惊白的姐夫顾山农看似在经营一家保价局,不断地跟河西走廊沿线上的驼队、马帮与商团打交道,实则是在守护着河西信物“铜奔马”。小说中还有众多被人遗忘或叫不上号的无关要紧的人物细节,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众多人物细节,构成了这部小说的血肉之躯,托起了徐惊白、顾山农这两个重要角色。比如驼夫的故事,押运途中,驼夫不光折了一支驼队,更赔上两位亲人,横死他乡,葬身黄沙,读来令人心口发紧,深深感慨。

在我看来,几十年的写作,已让叶舟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的一棵杨树,一块历经风雨的石块,既如此,在他的小说里,就不会只关注那些留下名声的人,他会更多地关注并书写那些寂寂无名的人。因而在我狭隘的阅读感受里,我更认为叶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边缘人物写史书,为小人物写史书。顺着琐碎的生活,进入曾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热气腾腾的生活里。再悲凉的土地上也曾养育过平凡的生命,上演过精彩的人生。

小说不仅在拓展着现实的边界,它更是现实上空的太阳,万物得以显露出温情的样态,并被金光包围。我们在虚构的人物背后听见了自己的呐喊,并发现两个不同的自我正在亲密地交谈着。在《凉州十八拍》中,叶舟似乎找到了一种明确的精神指向,找到了一种延续至今的精神,徐惊白在时代的洪流中,走上人间沧桑正道,从一个被保护的孤儿变成保护红军孤儿的人,在这样的一种变化与坚守中,叶舟是在找寻什么呢?他是在续接民族的精神之魂,续接民族内里的精神力量。

在叶舟笔下,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少年时代的小路,在虚构与真实的场景下聆听河西的风声,聆听逝去的故事,在众多的命运中体验死亡和遗忘。河西走廊上,那么多的人都被彻底遗忘了,那么多的故事也被风吹散了,那么热气腾腾的生活也逐渐在寂静中死去。但叶舟誓要重新发现,重新找回,在小说里为我们描绘曾在河西大地上熠熠生辉的丝绸。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叶舟再次拓宽了他写作的疆域和艺术的版图,西北或者说河西,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圣地,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信仰。苍凉河西,重焕生机。

--> 2023-06-08 ——读叶舟《凉州十八拍》 1 1 陇东报 content_30092.html 1 听听河西走廊的风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