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郭桂梅
眼下正值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高温环境下预防中暑不容忽视。中暑和热射病有什么关系?中暑后自救有哪些误区?如果中暑了该怎么处理?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医生。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或运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都非常容易引发中暑。在临床上,根据中暑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
“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如果大量出汗,感到头晕、眼花、无力、恶心时,你可能已经中暑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宁说,“在庆阳,常见的就是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还有轻微的发烧。”
如果对中暑马虎大意,或者置之不理,中暑的症状就会加重。医生特别提醒,医学上定义的轻度中暑,症状和病情并不轻。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是,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体温一般都大于38摄氏度。这时如果不能尽快脱离高温环境、适当补水、迅速散热、及时就医,就会进一步发展到重症中暑。”王宁说。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患者不仅会出现昏迷、惊厥、抽搐,还会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休克,甚至可以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体温一般都大于41摄氏度。
对于热射病,市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副科长孟军龙这样解释:“通俗地讲,热射病就是一种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它会导致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多系统出问题,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且它的病死率是相当高的。”
孟军龙介绍,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两种类型。劳力型热射病,是指在剧烈活动下引起的肌体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而发病,多见于剧烈活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夏季集训的官兵、建筑工人、消防员、运动员等。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婴幼儿、孕妇、年老体弱者、免疫功能受损者等,他们的热平衡调解能力比正常人差,如果暴露于热环境,肌体的产热和散热很容易失衡,所以更容易发病。
“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70%至80%,所以做好防范特别关键。热射病也是可防可控的,它是一个由轻到重连续发病的过程,所以在中暑早期进行处置或者治疗,是可以预防热射病发生的。”孟军龙说。
哪些人群易中暑?
医生特别提醒,中暑的高危人群尤其要做好防护。易中暑的高危人群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室外工作者、运动或者劳动强度过大的人,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
市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工作人员周筱雅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比较多,所以他们身体内部的心血管系统比较脆弱,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婴幼儿和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不是特别完善,皮肤汗腺的功能相对不足,所以更易发生中暑。室外工作者,比如交警、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他们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所以中暑的风险较高。运动强度过大的人,排汗量较大,容易脱水。服用治疗抑郁症、失眠等药物的人群,更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如果家里有老人、婴幼儿和儿童,一定要避免高温时间外出,要控制室内温度,适时开窗通风,还要适当补充水分、多吃水果蔬菜,提高自身免疫力。
周筱雅说:“部分职业人群,需要长期进行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还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必要的睡眠。工作场所也应准备必要的防暑饮品和药品,如果感到不适,应迅速结束劳动,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对于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炎、全身瘢痕面积大于等于20%以上的人群,是禁止从事高温作业的,避免因中暑发生严重危险。”
医生提醒,炎热的夏天,大家要格外注意防暑。首先,白天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不要在烈日下进行运动和劳动。其次,最好穿浅色宽松、透气性较好的衣服,饮食也要科学合理,主要以清淡饮食为主。最后,适当多吃一些含钾的食物,还要及时补充水分,提倡少量多次饮水,多喝一些凉白开、淡盐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
中暑后急救的误区有哪些?
中暑之后的急救往往存在不少误区,王宁介绍,中暑后的急救应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掐人中。中暑后掐人中是无济于事的,中暑主要是由于产热和发热平衡严重失衡引起的,掐人中相当于一种疼痛刺激,对中暑患者的急救是无益的。有时还会因掐人中引起一些患者特别是昏迷患者呕吐、误吸,反而会加重病情。
误区二:喝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是一种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中药,它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中暑不在它的适应症范围之内。而且藿香正气水中含有40%至50%的酒精,可以加重脱水,从而加重中暑患者的病情。
误区三:大量喝水。中暑后强调要适量地喝水,应该少量地、反复地喝,淡盐水的效果更好一点。中暑患者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引起电解质丢失比较多,如果大量地喝水,特别是凉开水容易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就是人们常说的水中毒。特别对于昏迷患者而言,大量喝水更容易引起呕吐甚至窒息。
误区四:吃退烧药。退烧药的原理是通过发汗来降低体温,但是中暑的患者是由于产热和散热的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通过发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往往使脱水更加严重。
中暑后急救的正确做法:
迅速脱离炎热环境。把患者扶到或者抬到凉爽通风的地方,最好到有空调的房间,把患者的下肢抬高,有利于脑部血液的供应,有利于散热。
及时补水。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少量、分次喝水,但是不建议喝咖啡、含酒精的饮料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对于昏迷患者,不建议强行喂水,喂水会引起患者呕吐和窒息。
快速降温。用冰袋或者冰块,在患者的腋窝、颈部、腹股沟大动脉处进行局部物理降温;用医用酒精、温开水擦拭全身;用风扇、扇子,强制通风,促进患者散热;按摩患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散热的目的。对于体温低于38摄氏度的患者,不建议强行通风、强行散热或者是用冰块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