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汇聚助残力量 共创美好未来

——我市“春天的事业”绽放最美光彩

庆阳融媒记者 刘萍凝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从春天出发、向春天报到、与春天同行的事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省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基本职能,不断开拓新模式,扩大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帮助我市数以千计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走出困境,社会参与能力大幅提升,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落实保障措施 助残应救尽救

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20.25万人,持证残疾人88348人。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残疾人服务零距离,全市8县(区)116个乡镇、6个街办、77个社区和1261个村均成立了基层残联组织,确保残联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全市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出台了《庆阳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庆阳市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10多个政策文件,环县扶残助学实施办法、华池县残疾人竞技赛事奖励办法、庆城县残疾人救助暂行办法等20多个特惠扶助政策相继出台,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综合与专业相配套、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补充的长效机制。

各级残联积极协调残工委职能部门,竭尽全力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提高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聘请爱心助残律师,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和维权信访服务。

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大多生活困难,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残疾人保障政策,目前,全市有4.4万名残疾人享受困难生活补贴,5.3万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同时,我市为1146名残疾人实施了“阳光家园计划”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减轻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提振生活信心。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康复服务网络,助听助视助行等各种康复项目有序开展。“十三五”至今,累计为8万余名残疾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康复服务,适配发放轮椅、假肢、助听器等各类辅助器具3万余件,安装假肢1450例,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069例,对3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住院费用补助和免费服药治疗,为5万名残疾人提供了社区康复服务。

近年来,我市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为2192户残疾人家庭免费改造安装了无障碍设施。市、县(区)城市建设均设置了盲道、坡道,主要交通路段增设语音提示系统,公共设施设立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各级图书馆增设盲文图书、有声读物。

点亮教育火种 扬起梦想风帆

托举残疾人的就业梦想,必须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特殊教育学校5所,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89万元,对630多名贫困残疾大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给予救助,各县(区)也投入专项经费,对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少年儿童实行教育救助。

学有优教,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近年来,我市狠抓基础建设和质量提升,形成了以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新格局,让特殊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我市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每天有300多名残疾儿童开展视力、智力、肢体、孤独症、言语、听力等康复训练。一名残疾儿童家长告诉记者:“我的孩子3岁多了却只会叫‘妈妈’,被确诊为发育落后,通过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专业训练,孩子进步很快,现在背诵唐诗也不在话下,没有社会各界对孩子的帮助,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随着全市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特教学校不断探索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全市唯一一所面向视障、听障、智障三类残障少年儿童,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职业中专教育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不断强化养成教育,突出技能培训,设立了形象设计、工艺美术、民间传统工艺等9个社团课程,为特殊孩子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市在校就读的残障学生主要以听障、视障和智障为主,相比较其他健全的孩子而言,残障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在成长阶段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对他们的潜能开发,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能让这群特殊孩子上好学,普通学校也敞开了大门,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残障学生群体中,随班就读小学段的残障学生人数达1326人,初中656人,对受身体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无法入校就读的学生,各特殊教育学校则采取送教上门等方式送去关怀。

汇聚社会力量 多元就业帮扶

身残志坚,是我市广大残疾人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一系列帮扶措施的出台,使残疾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创业就业、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上写下不平凡的成绩。

李华宁是西峰区温泉镇人,虽然肢体残疾,但他对生活不弃不馁。在接触到电商后,他发现像他一样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创业,于是立即注册了庆阳市华宁涌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手工艺品的生产和网络销售,并且安置了5名重度残疾人就业。随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项目在庆阳落地,李华宁积极联系沟通,注册成立了民办非企业资质的“庆阳市集善乐业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安置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56名,其中重度残疾人13名。该就业服务中心2022年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援建为残疾人网络就业(庆阳)基地。

王建鑫是镇原县人,在肢体残疾后,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先后创办了庆阳陇塬亿嘉工贸有限公司和甘肃维斯雅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发挥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引领作用,安置残疾人合同制职工19人。

张发平是宁县焦村人,双眼失明,在学习取得盲人按摩师高级资格证后,开办了张发平盲人按摩院,该院按摩师手法娴熟、水平高、疗效好,深受顾客信赖,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良好,按摩院先后被评为全省“二星级盲人按摩机构”、全省盲人按摩“师带徒”实训基地,多年来,培养带出30多名徒弟,其中7人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所。

“十三五”至今,全市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21亿元,扶持建办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15个,带动2346名残疾人实现种植养殖就业;举办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112期,扶持开办盲人按摩室35所。

我市残疾人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刺绣能手屈拴玲的产品远销省内外,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庆阳兰布衫服装有限公司专门设立残疾人就业岗位,固定安置就业残疾人12人;2016年3月,在法国波尔多市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环县残疾人郭建慧荣获数据处理项目冠军,取得我国参加该项国际竞赛历史最好成绩。

我市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558人,举办残疾人就业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20余场,组织172个爱心企业、5000多个就业岗位、3200名残疾人参加招聘会,达成就业320人。各级残联组织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公司等为培育对象,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同时,积极对接天津市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实资金2686万元,争取物资捐助5256件,受益残疾人1.4万人。

文化体育并蒂 绽放精彩人生

筑牢民生保障网的同时,全市残疾人文体活动竞技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荣获铜牌1枚,在全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五届特奥会上荣获金银铜牌93枚,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二。环县选手郭艳先后参加自行车、山地滑雪等项目,在全省、全国大赛上荣获多项殊荣。

2022年9月,甘肃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兰州举办,这是我市残疾人运动健儿的高光时刻。此次运动会我市派出由93人组成的代表团,参赛的50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田径、自行车、聋人篮球、跆拳道、盲人跳绳、中国象棋、乒乓球、羽毛球、飞镖等9个大项的比赛,荣获93枚奖牌,其中金牌52枚、银牌24枚、铜牌17枚,金牌榜、总分榜仅次于兰州市,位列全省第二名。

在这次赛事中,有10名运动员每人获得金牌3枚,6名运动员打破省残运会9项记录,6名教练员和12名运动员分别荣获“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称号,庆阳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16名运动员参加了特奥会田径、轮滑、篮球和足球个人技术4个大项的比赛,共获50枚奖牌,其中金牌21枚、银牌17枚、铜牌12枚。本次运动会是我市参加全省残疾人体育赛事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体育赛事丰富的同时,文化活动也不断拓展,全市残疾人文化周、文化月、文化进社区、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协会活动日等载体不断拓展,第八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的6个参演节目全部获奖。至目前,我市累计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230余次,参与残疾人达到9000多人,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展望未来,庆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海宁表示:“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加快工作步伐,迎难而上,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开创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庆阳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 2023-07-20 刘萍凝 ——我市“春天的事业”绽放最美光彩 1 1 陇东报 content_31596.html 1 汇聚助残力量 共创美好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