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立波
“记当年,书灯夜雨……遇良辰,不忍空相负。”于右任先生这两句词可以阐明我的从业心路。年少时每感生逢盛世,便想着要干有意义的事,才不负年华。记者这个职业正遂我的心愿。
毕业后铆足劲考到电视台工作,渴望奔跑的冲动从此开始涌动,那年我22岁。经过三年锻炼,我终于熬成了《庆阳新闻》栏目的一名记者,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我激动地睡不着觉。终于能在最青春的年华里奔跑了,这一跑就是二十年。
刚开始是做时政记者,时政新闻采访让我体会到了记者的光荣与辛苦。
做记者第二年,一次报道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当年,环县遭遇严重干旱,半年没有降雨,地下水和地表水趋于枯竭,道路上积土有一尺厚。记得自己拍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土球在大路上滚动,后面带着几百米扬尘,不听声音根本看不出是一辆车。一位老乡刚从土窖吊上一桶冬天积的雪水,一群小鸡就把水桶包围了,一只飞进桶里的小鸡差点被淹死,被捞出的瞬间还在低头汲水。环县虎洞农民张彦财帮邻居打窖,晚上回家时不小心掉下土崖,摔断了肘关节,在家躺了5天就缠着绷带溜到窖边准备开工,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说“窖打不成,我睡不着呀”。一瞬间,我感觉肩上有千斤重担,随后一周,我几乎没怎么睡觉,在环县最干旱贫瘠的乡村来回奔跑,由于地广人稀、路况不好,只能搭乘老乡摩托车和步行,在大山深沟里,穿梭着来往送水的大罐车,政府和老百姓齐心协力共抗干旱,每天都能拍到许多感人的故事。很快我们的系列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得到很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随着宣传声势高涨,每天捐款捐物长途送水的人络绎不绝。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要尽快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一个给全县群众修建雨水集流场和水窖的庞大民生工程快速启动了。
2013年,在去环县樊家川特大暴洪受灾现场的路上,举目一片汪洋,分不清路在哪里,车子在淤泥中摸索行进时差点滑下沟渠,报道中我多次拍到抢险战士嘴上的燎泡、受灾群众发自内心感激的眼神,通过及时对外宣传,各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受灾群众生活有了保障,灾后重建资金也有了着落。
记者的路上不光有酣畅淋漓的奔跑,有时也会跌倒。十年前一次万人长跑比赛中,正在拍摄新闻画面的我被运动员冲倒踩踏,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一周,与死神擦肩而过。事后回想,老天仁慈,是想留我在人间继续奔跑,就如一场马拉松,在赛道上不管跌倒还是受伤,只要不停下前进的步伐,脚下的土地就会留下我们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