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最是辣味寄乡愁

□ 孙鸿岐

听说环县又添新美食,很是火爆,终难以抵挡其诱惑,便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与表哥相约,共赴环州故城一饱口福。刚进故城,“油泼辣子夹馍”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瞬间充斥着耳膜 。

摊主说,原材料全是当地自产的,自榨的胡麻油、石碾磨的辣面子、石磨推的细麦面,好吃又实惠,2元钱便可来一个油泼辣子夹馍。就地夹了一份,一口咬下去,香辣鲜美的汁液在口中流淌,味蕾瞬间被唤醒,麻辣的口感,让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或因性格使然,或因口味相投,我和表哥都是辣椒迷。乘兴漫步辣子坊,各种包装精美的辣椒制品琳琅满目。粗辣面、细辣面,辣椒段,油泼辣子,炒辣酱,火锅底料……应有尽有,辣香四溢。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万佳公司开发的土特产品,他们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像红辣椒一般红红火火,便长期致力于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工作。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种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把本土的辣椒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辣子坊对面就是碾坊,小毛驴蹄子“哒哒哒”地敲击着地面,拉着石碾一圈儿一圈儿地转着,红彤彤的干辣椒铺在碾盘上,被碾滚反复碾压成粉末,经过粗箩和细箩分筛,筛选出细腻丝滑的红辣面。走进小小的碾坊里,一股淡淡的乡愁与独特的辣香相互交织,不由让人心生感慨。

在家乡,曾流行“不吃辣子不革命”的口头禅。记得17岁那年,“二毛”公路开工建设,生产队派我去当民工。母亲知道这是苦差事,亲手准备了一大罐头瓶油泼辣子,装进我的行李袋。临出门时,她一再叮嘱,每天至少得吃一顿油泼辣子。母亲的油泼辣子堪称一绝,不管是调面,还是夹馍都让我口舌生津,唇齿留香。现在想来,当年幸亏母亲的油泼辣子及时补给,才使我精力充沛,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并受到了工程部的表彰奖励。工友们调侃说:“还是辣子吃出来的小伙子攒劲!”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盛产荞麦、豌豆、糜谷、燕麦等小杂粮的好地方,当然也盛产辣椒。朝天椒、大青椒、扣子椒、灯笼椒、米椒……不论你把它种在海拔2089米高的马家大山,还是种在1136米低的五里桥村,它都会生根发芽,一天一个样地生长。

我的老家有座山叫大山梁,梁主姓陈。有一年,老陈把梁上的承包地全种了辣椒,到了秋天,远远望去,火红而耀眼的果实,宛如秋天里的一把把火炬,带着朝气和希望,照得山顶一片通红。乡邻们开玩笑说,老陈是高山顶上种辣椒——红透顶了。

去年,环县作协组织了一次金秋采风活动。在洪德镇的庄子峁上,作家们纷纷被郁郁葱葱的菜园所吸引,但最博人眼球的还是辣椒。它们像一只只红红的小灯笼,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我顺手摘了一个,轻轻往开一掰,汁水四溅。咬上一小口,炽热而醇厚的香味,在口腔中迅速扩散开来,一种无比的满足感瞬间在血液中飙升,久久不能消散。我想,这大概就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乡味吧!

时光荏苒,乡愁绵绵。故乡的辣椒,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旋律,不论身在何方,世事如何变迁,它总是如影随形,让人无法忘怀。如同我们的人生,热烈而美好。

--> 2024-04-13 1 1 陇东报 content_43220.html 1 最是辣味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