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黄土养一方人,庆阳黄土最养人。在陇东黄土高原上,有一块董志塬,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最厚处200多米,面积910平方公里。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彭原县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四城。”这是史书所见对董志的最早记载。查阅距今300多年前出版的收录汉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还没有“塬”字。但庆阳使用“塬”字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董志塬是庆阳第一大塬,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呈现中间稍高、南北低的地势格局,以其面积最大、土层最深厚、保存最完整,被称为“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诗作。同时,董志塬也是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民间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说。2021年,董志塬上的南佐遗址再次考古发掘,这是一座距今5100至4700年、仰韶文化晚期中国最大聚落遗址之一,被称为“黄土高原古国”,为这块黄土大塬增加了足够的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也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董志塬,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冲刷塌方断裂,塬上塬下形成了塬、山、岭、峁、崖、梁、坪、坡、咀、岘、川、沟、壕、洼、涧等姿态各异、纵横交错、绵延起伏、气象万千的独特黄土地貌。人们根据不同地形,在这块大塬上挖掘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窑洞。清德宗光绪年间,有一个当地进士叫惠登甲,作了一首题为《土窑》的诗:“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如今,窑洞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庆阳人绵绵不绝的乡愁。
董志塬,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有高原麦浪、宝塔晚照、石窟探奇、蒲河夜月、崆峒飞雪、长虹导水、南沟滴翠、窑洞天地等美景,从空中俯瞰,董志塬犹如巨大的油画、国画、版画和水墨画,会让你深刻地领略到:地球上只有一个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