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走进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的育苗和种植基地,黄芪、黄芩、板蓝根、柴胡等各类道地中药材长势喜人。多年来,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华池县13个乡镇的30多个合作社1.2万余农户,开展标准化、仿野生化、生态化种植,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到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
平日里,华池县农业农村局和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会不定期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各中药材种植基地,帮助广大药农解决中药材种植难题。对种植仿野生中药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随时上门送技术、送服务,提升田间管理、科学种植水平。不仅如此,还先后多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近百人,赴省内外多地学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及仿野生栽培等中药材种植新技术。
在县里和企业的帮助下,地处华池县柔远镇的凝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负责人张银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但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有企业为我们提供质高价优的药苗,并签订统购统销协议,最大程度保障了药农的收益,大家对发展中药材产业信心十足。”
事实证明,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调研、反复对接,庆阳市确定丽彩甘肃西峰制药有限公司、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甘肃天欣堂医药有限公司、庆阳神州同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带动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庆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金桂介绍,全市以四户链主企业为龙头,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161个合作社,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同时,在保持原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药材区域布局,探索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中药材生产效率。
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庆阳市中药材品质大幅提升,目前已完成黄芩、黄芪、甘草、金银花4个产品有机认证,正在进行黄芩地理认证及上述4个品种GAP基地认证。同时,药农收入实现稳中有增,不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更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庆阳市借助“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一国家级平台,不断加快中医药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药地、药企齐头并进,种植、生产、销售、科研、医疗、康养等一体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王金桂介绍,全市先后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科学谋划、大力推动,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力争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市的标志性产业——
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实施扶优扶强战略,促进产品、技术、资金、渠道、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力。
强力推进中成药科技研发。目前,已具备生产中西药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等8个剂型、149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培育补肺丸、妇可靖胶囊、复方伤痛胶囊、藤黄健骨丸等4个陇药大品种,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
大力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中药材领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道地药材认证,注册企业商品品牌。目前,已有15家药品生产工业企业注册商标20余个。
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体系,打造中医优势专科,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模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加速构建以旅游、博览、观光、体验、养生、休闲、教学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助推中医药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年种植各类中药材57.38万亩,建成2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49个;现有药品生产加工企业15家,医药工业收入6.35亿元;培育“小巨人”企业1家、规上企业3家,取得中医药制剂批准文号24种,培育大品种产品4种,中医药康养全产业链总产值至2023年底达到30.39亿元。
承载着“岐黄故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庆阳市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步履铿锵。王金桂表示,将继续按照“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目标任务,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品牌打造、商贸流通、科研创新、传承创新、康养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融合发力,打造中医药事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