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绘就生态画卷 奏响绿色华章

——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庆阳融媒记者 徐雅荷 通讯员 张艳丽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气数达152天,优良天气率达83%;全市1261个行政村实现了“清洁村庄”全覆盖,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0个,市级“和美乡村”20个;建立了跨行政区域荒漠化联防联治机制,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8.33万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100%……

多策治水 守护生命之源

我市境内河网交织,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0条,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

初秋时节,漫步马莲河合水县何家畔段,草木葱茏、鸟鸣啾啾,河道两岸整洁有序。

这般美景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河湖守护者的辛勤耕耘。“作为村级河长,我每月巡河不少于4次,通过‘定时定点’与‘不定时不定点’相结合的方式对责任河段进行巡查,并做好巡河记录,村上的3名河道保洁员也定期不定期清理河道垃圾,维护河道环境。”合水县何家畔镇赵楼子村党支部书记魏俊杰说。

为实现河湖长治、碧水长流,我市全面构建了“河湖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河湖管理责任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治理水务部门包抓工作机制。2023年,全市1540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826名乡村基层巡河员积极守水、护水,共开展巡河21.5万余次,解决河流突出问题42件、河湖问题4218件。

河湖长制是我市治水的良方之一。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在水资源节约保护方面,坚持“节水”与“控水”齐抓共管。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力推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落实规划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深入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行动。2023年,共组织核查取水项目2312个、取水口3602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3,全市5个县(区)成功达标创建节水型社会。

在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采取内挖外调、远近统筹的策略,坚持本地水、黄河水、洮河水、白龙江水“四水互济”,马莲河、蒲河、葫芦河、洪河、四郎河“五河共治”,巴家咀、小盘河、莲花寺等水库“多库齐用”,精心构建“一纵三横”(“一纵”即扬黄工程甜水堡至西峰输水线;“三横”即白龙江引水工程镇原新城至华池鸭儿洼输水线,莲花寺水库引水入合工程太白至驿马输水线,小盘河水库引水入宁工程长庆桥至新宁输水线)配水网络体系和“百湖千池”调蓄供水格局。

与此同时,“治水”与“净水”协同推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2%,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1.29%。23个国、省、市地表水考核断面剔除地质因素影响后全部达标,水质优良比例达91.3%,14个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剔除地质因素和入境来水影响后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完成马莲河、蒲河、柔远河、元城河、茹河等流域绿化面积38.06万亩,建成生态湿地2.01万公顷,保护河流湿地10.12万亩。

固沟保塬 筑牢生态防线

我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地形复杂,土壤疏松,植被稀疏,降雨集中,水土流失问题严峻,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6%,年入黄泥沙1.68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十分之一。

为科学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流域的泥沙输入,我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治理模式。2006年,“固沟保塬”概念应运而生;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保护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建议;2018年,水利部印发《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陇东董志塬、晋西太德塬、陕北洛川塬、关中渭北台塬等塬区为重点,实施黄土高原固沟保塬项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涵养水、保持土、治理沙”三管齐下,创新提出了“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综合治理、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固沟保塬治理保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效。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56.15%,森林覆盖率达到26.3%,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7200万吨,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

环县常年受毛乌素沙地南侵威胁,土地沙化严重,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之一,775个三北地区重点建设县之一。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环县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采取“固沙锁边、造林筑屏、植草增绿”的治理措施,全县上下一心治沙退沙,每年参与造林绿化等工程的群众达到1.2万人次,累计完成严重沙化地退耕还林还草77万亩,造林145万亩,全县水土保持率由2011年底的32.9%提高到现在的50.9%。

在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我市持续加大预防保护力度,把资源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作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重点,严格落实“一法一条例”,加强对石油、煤炭、天然气、风光电等能源的开发和交通、小城镇建设等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及时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审批水保方案326个,征收水保补偿费1.11亿元,有效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市县各级政府共开展执法检查127次,核查生产建设项目119个,下发整改意见97份,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54个,实现在建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全覆盖。

生态转化 实现绿富双赢

子午岭作为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2.17%,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7月25日,市林草局作为项目业主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系统(CCER)开户成功,这标志着我市林业碳汇正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了解,全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涉及我市子午岭国有林区2012年以来人工造林50多万亩,预计产生温室气体年均减排量约为18万吨,计入期40年,总减排量700多万吨,按照每吨70元计算,项目总收益约为4.9亿元。

据市林草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林业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保护和恢复森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帮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的推进,意味着我市将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子午岭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这也是我市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力探索。

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科学设计树草种配置模式和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全力抓好国土绿化、资源管护、产业培育、碳汇开发等重点工作。

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造林补植抚育及草原生态修复90.42万亩,实施松材线虫病、松六齿小蠹防治3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普查28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6097名,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保护一线“哨兵”作用,市县级林长累计巡林398次,乡村级林长累计巡林4.12万次。完成庆阳市智慧林长平台开发,全市林长制工作基本实现了从全面建立向高效运行转变。

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内容,建立了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100%,外来入侵物种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质量指数稳定向好。

在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出台了《庆阳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截至6月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121.9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4.5亿元,完成特色经济林栽植及提质增效3.38万亩,销售苗木5159万株,实现收入9223万元。

--> 2024-08-15 徐雅荷 ——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 1 陇东报 content_47641.html 1 绘就生态画卷 奏响绿色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