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大山的希望

□ 张德芳

站在车道镇政府对面的大山上,极目远望,群山如黛,绿水含烟,天空飘着悠闲的白云。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光,熟悉这里的山水和乡亲。那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走出了大山。那个年代还没有像样的路,更是看不见车子,要回家只能靠两条腿走路。翻过三十三座山,涉过三十三道水,沿途讨过水喝,讨过干粮吃,每次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都是夜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每当我读到《愚公移山》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村庄。村庄没有路,背靠大山,面对深沟,举步维艰,要说有路,就是人们在荒芜的山坡上踩踏出来的白色小道,就是独轮车碾压出来的深深车辙,就是羊在大山里觅食形成的羊肠小道。

据考证,车道镇古时候有一盐道和一马道穿境而过,才有了马道渠、盐路掌的地名,历史的尘烟散尽,留下来的只有“狗拉壕”的遗迹。之所以叫车道,无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小时候上学,路队永远是整齐的,这是因为道路只能容一个人过去,所以学生只能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行走。

生产劳动,一直都是人背驴驮;生活取水,一直都是驴驮人担;物质运输,一直都是驴驮人扛。因为道路的短板,村庄人们流淌的血汗要更多。

村庄的人们也在努力改变着出路难的问题,村庄有一土桥,就是在一条沟之间修筑成功的,从此减少了翻越深沟的辛苦。这个土桥高为二十多米,长近二十米,桥面宽约三米,桥的底下有泄洪的涵洞。土桥是用石夯一层一层筑起来的,从侧面可以清晰地看见层次分明的痕迹。这土桥承载着多少生活的重负?浸泡着多少辛勤的汗水?桥面上重重叠叠印着多少代人来来去去的足迹?

如今,一条条网状公路四通八达。车道人在苏振军、张志义等植树模范的引领下,众人紧紧跟进。2022年以来,车道镇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人工造林工程两万多亩,有杏树、山桃树,今年的老百姓每家每户杏干、杏核、山桃核的收入都是超万元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乡村振兴快车道。车道的老百姓从米袋子、菜篮子、钱夹子做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活出了精气神,走出了阳光道。

--> 2024-08-17 1 1 陇东报 content_47725.html 1 大山的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