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鲁明 庆阳融媒记者 郑朝静
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徙居庆阳,“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不窋的到来,不仅让庆阳延绵3000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更让庆阳成为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那时起,在漫漫的历史征程中赓续华夏农耕文脉的庆阳,重农耕,重养殖,辛勤耕耘,让“陇东粮仓”的光环越来越闪耀。
仓廪实,天下安。当人们迈步新时代,踏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甘肃传统农业大市的庆阳,再度审视起这块黄土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又一次掀起了一场农业领域的崭新革命——2021年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以整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着力构建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构建庆阳现代化农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庆阳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庆阳农业的一场革命。”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说,“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把种植业、养殖业、菌业统筹起来,让农业废弃物在这三个产业之间高效转化利用,不仅使种植业更强、养殖业更优、食用菌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使农业成为绿色、生态、洁净、高效的产业,其中既有理念的巨大变化,又有产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更有产业发展动力的重新构建,是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过去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契合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产业效益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农耕之源的历史新使命
“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这句在甘肃陇东地区流传多年的俗语,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董志塬上的庆阳人引以为傲:“陇东粮仓”绝非浪得虚名。
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以董志塬为中心的庆阳,是甘肃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基础良好,出产丰富。庆阳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1/7;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2.94万吨,占全省的11%以上;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33万亩,畜牧产业处于甘肃省“第一方阵”……
“农业在庆阳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到12.4%,它不仅是支柱产业,而且是直接关系到几十万农户乃至全市绝大多数家庭的富民产业。”黄泽元说,农业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的,在土地资源不可能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效益。
庆阳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种马铃薯、麦后移栽荏等多元化复种模式,实现了“一年两熟”“两年三茬”,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同时,庆阳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向优势生产区域集聚,突出良种引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畜禽产品加工、区域品牌打造等重点,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农业产业化规模持续扩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升,随之而来的大量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成为庆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农业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立足新发展阶段,庆阳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新方向、新路径。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黄泽元说,经过反复研判,新一届庆阳市委最终把准了全市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三元双向”循环农业。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