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可以有效发挥庆阳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庆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耿文科说,“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将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和林果业产生的废弃枝条转化为养殖业的饲料和菌业袋料,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转化为种植业肥料和菌业袋料,菌业废弃袋料经过微生物分解处理后转化为种植业肥料和养殖业饲料,促使农业废弃物在种、养、菌三个产业之间相互转化利用、双向闭合循环,形成一个“三元双向”闭环循环圈。
革新模式让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庆阳市有1000万亩耕地、1300万亩林地和1300万亩草地,全市每年都会产生159万吨农作物秸秆、34万吨苹果废弃枝条和1066万吨畜禽粪便。以往这些人们眼中的农业废弃物,如今随着“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发展变成了“香饽饽”。
耿文科介绍,庆阳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凉,雨热同季、雨量相对充沛,非常适宜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且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庆阳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将其和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让农业废弃物在这三个产业之间实现双向闭合循环利用,既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资源支撑。
“我们在这里建基地生产黑木耳,生产菌棒的原料一点都不缺。”记者在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采访时,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久说,公司生产黑木耳所需的果木屑就来自当地,这里有大量的青冈木、核桃、杏树等枝条,以前公司自己收购并加工成木屑,从去年开始,肖金镇有了一家木屑厂,可以将枝条加工成木屑后直接送进基地。自2022年基地投产,公司每年从西峰区、镇原县、宁县及周边地区收购果木枝条2万吨左右,随着收购量的提升,原本作为废弃物的果木枝条价格也逐渐攀升,从每吨240元至300元上涨到了今年的380元。
“去年我们共生产销售食用菌1500吨左右,产生菌渣320万斤,这些菌渣,一半给了有机肥生产厂,一半给了生物质燃料厂,作为他们的原料循环再利用。”在华池县山庄乡食用菌产业园,津华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自生说,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牛羊粪污等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目前拥有22个食用菌育种大棚,67个生产大棚,带动山庄乡4个村的234户群众从事食用菌产业。
以发展食用菌为纽带,突出育龙头、扩基地、建机制、畅循环,积极引培生产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食用菌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菌种研发、菌菇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饲料加工等精深加工业,通过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基地微循环,使农作物秸秆、果木枝条、动物粪便、食用菌生产产生的袋料在三个产业之间转化利用,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产出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3年,庆阳有效消纳利用农作物秸秆125.8万吨、苹果剪枝21.8万吨、畜禽粪便903万吨、菌糠菌渣3.8万吨,带动农作物秸秆、果木枝条、畜禽粪污、菌糠菌渣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4.7%、63.4%、91.2%和95%。
为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庆阳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优药”的工作思路,持续壮大“牛羊猪鸡、果菜菌药”特色产业规模,协同推进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一体培育、协同发展;突出增产增效做大种植业基础,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提产能,苹果产业提质效,蔬菜产业扩规模,中药材产业拓空间;着力实施养殖业牵引带动战略,突出补链、延链、强链,推动牛羊猪鸡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庆阳市着力强化政府服务引导,积极健全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配套制定设施蔬菜、食用菌、牛羊猪鸡等产业规划,推动政策优先向农业产业倾斜、科技优先向农业产业配置、资金优先向农业产业投入。同时,庆阳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强服务行动,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服务,指导创建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庆阳市还坚持把解决经营主体资金难题作为关键措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贴息资金,支持种养菌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产业升级、延链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
“全链开发”重构产业升级驱动力
“一片田,一笼鸡,一根草,一袋肥。”记者在镇原县平泉镇采访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立达用这12个字向记者介绍镇原“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园。孙立达说,产业园推动肉鸡养殖和玉米种植紧密结合,形成了产能相促、循环互补的产业结构。园内肉鸡养殖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肉鸡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食材供应基地,带动园内玉米种植41.8万亩。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玉米种植基地以小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为主,收获后由园内玉米饲料加工企业集中收购,加工比例达85%,稳定保障肉鸡产业的所需饲料;玉米秸秆送至饲料工厂加工成养殖饲料,发展肉羊、肉牛养殖。
“产业园内还有3家有机肥处理厂,可将肉鸡养殖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每年能处理畜禽粪污45万吨以上,生产15万吨有机肥。这些用鸡粪加工成的有机肥还田后,不仅能提高微生物菌繁殖,补充土壤有机质,强根壮苗,而且可以改善土质,保水保肥,推动玉米等种植业增产增效。”孙立达说。
牢固树立产业化、市场化导向,从生产端到加工销售端全产业链一体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加快推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庆阳市坚持树立产业链“全链开发”思维,扩量提质抓生产,延链增值抓加工,拓市挖潜抓销售。
在产业链前端,庆阳市突出建基地扩规模,全力抓好标准化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建成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带42个、百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0个、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40个、规模化养殖场2419个,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环县成为百万头肉羊产业大县,西峰、镇原、宁县成为存栏1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大县。
在中端,突出延链条增效益,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下游产业延伸,建成生猪、肉羊、肉牛、肉鸡等畜禽屠宰线10条,年屠宰加工能力12330万头(只);建成苹果自动分拣线及果品深加工生产线11条,苹果分拣能力32万吨,年生产浓缩果汁、果脆等产品5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
在后端,突出树品牌拓市场,实施品牌提升带动战略,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庆阳黄花菜、庆阳小米、庆阳白瓜子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4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入选“全国十佳羊肉品牌”,庆阳苹果荣获“全国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
农业绿色发展的崭新实践
“合作社利用周边养殖兔、鸡、牛的粪肥作原料生产菌棒和瓜菜,其中,我们生产的有机菌菇,品质好,市场口碑好。目前合作社依靠发展食用菌产业,净资产规模达到了400多万元,去年实现销售额100多万元。”镇原县荣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宏亮向记者介绍,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合作社坚持以村党组织为龙头,以“自愿联合、互惠互利、党员示范、能人引领”为方式,推动主导产业发展,长期为周边群众提供务工岗位,免费传授菌菇种植技术,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带农富农。正如记者在荣丰合作社采访时看到的一样,庆阳市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坚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户受益”原则,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壮大、群众增收。突出农户主体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生产群众干”的经营方式,探索形成多种新型联农带农模式。2023年,庆阳实现一产增加值136.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46元,近3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7%和8%以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绿色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绿色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粮食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庆阳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两年来,通过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庆阳找准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真正把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落实到了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3年11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批准庆阳市整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该模式也相继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当前,庆阳正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积极致力构建现代生态低碳循环农业格局,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庆阳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庆阳将按照“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科技支撑、龙头引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总体思路,统筹全市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以“三元双向”全域大循环、种养菌产业中循环、新型经营主体小循环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循环”模式,构建绿色种植业为基础、现代畜牧业为牵引、高效食用菌业为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新格局,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功能优质化、乡村环境宜居化、支撑保障体系化。到2025年,庆阳将努力实现整市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基本构建起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生态环境清洁宜居、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产品供给有效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