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截至目前,市内研究工作者已编撰出版有关岐黄文化研究专著20多部,撰写论文200余篇,办有《庆阳中医》《岐黄文化研究》等会刊。像《岐伯故里中医史话》《岐伯汇考》《岐伯传奇》《岐伯考证》《岐伯医道》《岐黄文化源流》《岐黄哲学研究》《岐黄文化研究综述》等一大批著述对岐黄文化的概念、内涵、产生条件及重要价值做出了深入地阐释。”安定祥说。
重现历史风貌 广泛开展交流
为了更好地展示岐黄文化的历史风貌,庆阳市着力对岐伯故里及相关遗址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如今,岐伯圣景、《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岐伯广场、岐伯祠、岐伯庙、黄帝文化博览园、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已成为庆阳市的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些遗址景观的修建,不仅重现了岐黄文化的历史风貌,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才能提升影响力。”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世风说,“市上对这一方面非常重视,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广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研讨。”
2004年6月,在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就举办了首次学术交流会。此后,学术交流活动与日俱增。
2005年6月举办的“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岐伯学术论坛”,第一次将岐黄文化的研究提到了国家级学术层面;
2011年9月举办的“中国庆阳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医史文献分会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我市“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牌匾,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2013年10月举办的“传承华夏文明·研发岐黄文化”学术研讨会上,150多名国家、省特邀专家,大专院校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省市的代表、省内外中医药文化学会代表、医药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定在我市召开,与“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一起举办,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岐黄中医药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6年9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支持下,“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召开,进一步向全国展现了我市在岐黄文化研究以及中医药发展方面的丰硕成果;
2023年10月,“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在我市隆重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领导和国医大师、知名中医专家、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企业代表、中医药专业技术骨干等齐聚庆阳,将岐黄文化的传承、研究、发展、推广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二十年栉风沐雨,一系列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也极大提升了庆阳岐黄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培养专业人才 弘扬岐黄精神
“聚力建设教育基地,专心培养专业人才,是传承和发展岐黄文化的核心驱动力。”陇东学院医学院院长、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宏亚丽说。原庆阳卫校在2012年6月整体并入陇东学院后,成立了陇东学院医学院。学院目前设有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学2个本科专业,建有基础医学实验室28个、临床护理实训室18个,拥有附属医院2所、教学医院2所、实践教学基地1处,建有省内、外地实习基地10多处。
2013年9月建成开馆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建成岐黄文化馆,开展学习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岐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岐黄之术千年传承,始终护佑百姓健康。作为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我市始终把振兴中医事业作为传承和发展岐黄文化的重要任务。在推进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我市借助岐伯这一品牌优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中医事业传承创新和岐黄文化研究开发的文件。通过扩建中医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建设中医特色专科、创新中医科研、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等措施,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目前,全市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143个,中医药从业人员4179人;通过中医药师带徒、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临床实践及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确定中医药师承人员830人,5000多人参加了各类培训,使全市中医药队伍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速度加快,2009年全市只有2个省级重点专科,到2022年已建成重点中医药专科1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3个,市级85个。
积极弘扬岐黄精神,倡导中医药文化理念,推动中医药事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医学相协调,并带动兴起养生保健,引领健康风尚。
发挥独特优势 振兴中药产业
我市充分利用岐黄文化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养生保健产业。通过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等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中药产业是岐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岐黄故里”资源优势和文化品牌,立足中药材种植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优势,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聚焦招商引资,持续建链延链,致力打造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商贸流通、科技创新、岐黄文化与康养融合等重点内容的现代化中医药康养产业链。
“我们努力挖掘资源活力,做实上游产业。比如,以丽彩甘肃西峰制药有限公司、华池县恒烽中药材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优化政策,重点培育,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以链主企业为龙头、以161个农民合作社为带动,采用企业、乡镇、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联营模式,建成示范基地万亩5个、千亩8个、500亩21个、200亩26个,试验点10个,标准化种植各类中药材45.3万亩,年产量13.18万吨,总产值达到19.11亿元。还通过做强陇药品牌、研制防疫保健香包等,不断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仅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定祥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是庆阳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突出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及产业对接,取得了较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在“兰洽会”上组织举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魅力庆阳”特色民俗文化暨“岐黄故里”中医药文化推介会,与来自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进行医药文化交流。从2014年起,在多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甘肃省文博会上,组织岐黄中医药文化保健品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馆、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展馆进行展出交流。2017年11月,与日本七尾市和东京市开展友好城市访问活动,并达成互访和汉方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交流合作事宜。2022年7月,主办“中国庆阳-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中医药发展交流合作视频会议暨签约仪式”。今年8月,在拉曼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挂起了马来西亚岐黄研究院的牌子,开创了中马实质性合作、助推民族健康的新局面。
忆往昔,白驹过隙硕果累累;看未来,岁月峥嵘任重道远。据了解,我市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部署要求,发挥传承基地、宣教基地、拜师基地三大基地作用,努力将庆阳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