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服务好群众关键“小事”

——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通讯员 郭海霞

一处处因地制宜布局的阵地,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一张张快乐幸福的最美笑脸……在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浸润百姓心田,将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汇聚成一幅文明新风润环县的美好画卷。

建阵地搭平台

培育文明实践“新载体”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如何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样板平台,环县一直在积极主动探索。

无论是晨练的老人,还是匆忙赶路的上班族,只要进到环县金羊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钟生玉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就能喝上一杯热水。“我每天都会在广场周边长时间工作,干活累了,就进去休息一会,冬天天气冷,能喝上一杯热水暖身,真是太好了。”环卫工人李阿姨说。

钟生玉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共吸纳志愿者20人,并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热水供应、免费图书阅读、红色文化讲解、羊文化讲解等12项便民利民服务。

目前,环县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52个,覆盖率达到100%。按照阵地有保障、队伍有影响、服务有需求、运行有规范、品牌有效应“五有”标准,形成了中心需求对接室集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等“8单”服务机制。

环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石,统筹整合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村史馆等功能资源,融理论普及、科普宣传、文化服务、体育健身于一体,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率。依托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环县高铁站、滨河路民俗文化风情线、环州故城群众文化活动点等场所,打造50个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明实践基地,全力将其建成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文明所。

组队伍聚合力

做大志愿服务“朋友圈”

“邓主任,你看,我的头发又长了。”正在富润小康嘉园晒太阳的李大爷见到环县环城镇光明路社区主任邓婕后,指着自己的一头白发,毫不客气地提“诉求”。

“好好,下午就剪。”邓婕微笑答应。作为服务社区群众的“全能手”,理发这类群众的日常“小事”对她来说,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大事”。

光明路社区采取网格员日常巡查、上门入户走访等方式,确保做到每日不少于2小时排查走访,每周坚持走访特殊群体,每月必走访困难群体。

“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细化网格布局,让网格员成为服务居民的‘眼睛’‘抓手’和‘触角’,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邓婕说。

近年来,环县不断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朋友圈”,打造了“1+20+N”三级服务队伍,成立20支志愿服务大队,策划服务项目25个。乡(镇)、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对接群众需求,组建271支志愿服务中队和小分队,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上下贯通的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志愿者2.6万余人,并整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队伍,开展宣传宣讲、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变“被动解决”为“主动沟通”,真正实现群众“诉求有人听、困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

“村上不定期组织志愿者深入群众家中,以炕头会、院落会、板凳会等形式,通过拉家常、讲故事等沉浸式宣讲,把党的大政方针和惠农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学得会的‘乡音土话’,激发群众的自豪感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环县车道镇安掌村党支部书记张成珠说。

破陋习树新风

打好文明实践“特色牌”

“帮扶帮在人心间,才能渡过困难关。想对策,再压担,勤劳致富是关键。封建迷信把人害,万事和顺幸福来……”如今,在环县的城市乡村,这类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快板打油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环县切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把文明理念嵌入各类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群众移风易俗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先后编排道情皮影剧《看病》《养老》《相亲》移风易俗“三部曲”,小品《婆婆也是妈》《彩礼风波》《农家院的笑声》等幽默诙谐、脍炙人口、契合移风易俗主题的作品,在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20个乡镇先后演出200余场(次),不断“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2024年,环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坚持用身边事感化身边人,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先进典型引领,把文明新风带到群众身边,让文明理念生根发芽,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牵头成立4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好人”志愿服务大队,先后组织170余名“好人”志愿者开展活动70余场(次)。

--> 2025-01-03 ——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1 1 陇东报 content_52930.html 1 服务好群众关键“小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