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马克思主义在庆阳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对庆阳的影响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卖国军阀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它使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发一场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青年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了起来,逐渐与民众结合,走向社会,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他们纷纷撰写文章、创办刊物或成立社团,介绍、传播和研究国内外的各种新思想。五四运动期间,旅京求学的甘肃籍学生大都积极参加了这次爱国运动。北京大学庆阳籍学生王自治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和痛打张宗祥的斗争。在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王自治等甘肃籍学生及时把介绍鼓动北京革命斗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七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通过书信、邮寄、自带等方式传到陇原大地,积极向本省学校和亲友通报运动发展情况,呼吁他们起来声援,使五四运动的洪流很快发展到了西北。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旅京甘肃进步学生为了更好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他们对甘肃社会、教育、妇女等问题的见解和评论介绍到家乡,便开始筹商创办自己的刊物。在张明道、王自治等人的倡议下,1920年3月14日,甘肃旅京学生40余人在北京大学召开首次会议,“新陇杂志社”正式诞生。出席会议的都为杂志社社员,王自治被推选为编辑部主任,田炯锦担任杂志的编辑兼校对工作。4月4日,王自治等人又组织在北大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讨论通过了杂志的宗旨和投稿简章,将杂志定名为《新陇》,5月20日,第一期杂志出版发行。

《新陇》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意义,介绍五四以后出现的各种新思想,对甘肃各地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妇女问题等发表见解和议论。王自治在《新陇》发刊词中大声疾呼:“甘肃的情况是暮气沉沉,大梦未醒”,“人家是一日千里,我们是固步自封……这种情况如果不予改变,甘肃终将沦为野蛮”,“望陇人之觉悟奋发及污浊社会之改良。”为当时闭塞守旧的甘肃注入了一股清醒剂,开启了陇原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新陇》第一期刊登了田炯锦《两洋近代思想与形势变迁的梗概》一文,深刻分析了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现在工场制盛行,没有一件东西是不合许多人的才力出产的,所以现在的东西,是社会出产的,不是个人出产的,所以保守的钱,应归之公众,不是个人私有”,“所以马克斯主张土地、资本归国有,一切经济的活动,都要以社会共同的利益做前提,不应该以 私人发财做前提”等许多进步观点,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王自治、田炯锦等进步青年的影响,当时在甘肃省立中山中学读书的西峰青年刘承尧也给《新陇》杂志撰写文章,结合手工业工人、农民群众生活和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具体事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21年3月,西峰旅日进步青年刘养峰把《马克思经济学说》《唯物史观解说》等著作带回家乡。此后,庆阳旅京学生集体筹款购买进步书刊寄回家乡,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冲破了庆阳思想落后闭塞的局面。

在王自治的倡导下,《新陇》杂志还刊登了《我们怎样创造新文化》《妇女解放中的阻碍及补救方法》等文章,提出要改变甘肃落后面貌,必须“毁弃偶像,解放思想”,“本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去治一切学术”的主张,强调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阻碍,在于没有同男子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的原因。同时在初刊各期中,还连续发表了介绍国内各大学情况,积极鼓励甘肃青年去省外求学的文章,以期通过他们,输入新思潮于本省。针对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设陇东官银号,向陇东各县人民任意派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现象,旅京陇东学生冯翰英、贺风梧、贾大均等20余人发起反对,王自治积极响应,在《新陇》杂志上刊登他们的《告陇东各县人民书》,深刻揭露了反动军阀为害甘肃人民的罪恶行径,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反动当局的重视。《新陇》还转载《新青年》杂志上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代表性文章,对当时庆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庆阳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激起了中国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完全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进了科学民主思想在陇原大地的广泛传播。庆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奔走于家乡和大城市之间,或著书立说,或办学启蒙,或于集镇街巷之间发表演说,大力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军阀割据和剥削压迫。1924年8月,西峰人刘立之、张孝友、刘鸣舞等人在《新陇》杂志上发表反对封建军阀、争取民众言论出版集会自由、争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等言论,并印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册子300多份,发动手工业者、农民、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宣传,散发传单。镇原、西峰、环县、合水、正宁等县先后创立了由青年学生、农民、手工业者、教师、旅外学子、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救国会、国民社、民众教育演讲团、新民文艺宣传队等社会团体,宣传新思想和救国救民真理,揭露封建官僚和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动员群众奋起反抗。

1926年3月,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创办《民声周刊》《醒社周刊》等刊物,庆阳早期共产党员王孝锡、任鼎昌、王彦圣等定期将刊物带回庆阳、华池、镇原、合水、宁县、正宁等县文化机关和学校。这些刊物对宣传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鼓舞群众斗争意志,打击反动势力,推动革命形势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同一时期,镇原、环县等县在原民众演讲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开设阅报室,借阅新图书,介绍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在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庆阳籍进步人士、知识分子和早期共产党员的倡导下,庆阳工人阶级、进步学生、爱国商人反帝反封建运动不断兴起,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庆阳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庆阳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王孝锡与青年社的活动

王孝锡(1903—1928),字遂五,甘肃宁县太昌镇人。8岁入太昌义学读书。1918年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学习。平凉位于陕甘交界地区,有甘肃“旱码头”之称,也是新思潮传入甘肃的主要通道。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各种新思潮新文化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孝锡有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21年5月,平凉当局为封建遗老魏宝山举行“地方特别纪念会”,平凉二中组织学生参加纪念活动,王孝锡当场发表演说,公开反对封建礼教和学校的陈腐制度,引起校方不满,被学校以“唆乱秩序”的罪名开除。之后,他长途跋涉徒步到兰州学习,直到平凉二中校长被撤换,又返校学习,完成中学学业。

1924年3月,王孝锡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他在西北大学读书期间,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在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陕甘区委)的领导下,陕西民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国共两党合作在西北大学建立了中山学院,招收农民运动班、军事政治班、妇女运动班、地方行政人员暑期训练班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学生刘含初、魏野畴、李子洲等知名人士在西北大学任教。他们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是陕西早期共产党员。《新青年》《向导》《独秀文存》等进步刊物和书籍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王孝锡在阅读了这些进步刊物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开始投身革命事业。1925年,“五卅”爱国运动爆发,西北大学是西北地区运动的中心,受刘含初、魏野畴等人的影响,王孝锡参加了“五卅”爱国运动。由于他在“五卅”运动中的积极表现,被吸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暑假,王孝锡开始在家乡宁县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当时宁县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回到家乡过暑假,他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任鼎昌、王彦圣(又名王晓时)、王之经等在太昌镇建立了“青年社”,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太昌小学的青年老师和平凉省立第七师范宁县籍学生,共30多名成员。“青年社”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观”为口号,在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良好影响。“青年社”也成为大革命时期甘肃省第一个农村进步青年团体。“青年社”成员走乡串户在农民中进行鼓动和宣传活动,把新的思想意识和进步观念带进了落后的农村,鼓动农民遗弃旧风俗,动员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并带来自己收集的反映新风尚的照片给农民看,对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传,使新思想、新观点在落后闭塞的家乡生根发芽,为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暑假返校后,王孝锡更加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组织和革命活动。当时,西北大学共产党员组织了平民学校,主要招收失学青年和劳苦群众。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从学校筹备、组织到成立,王孝锡始终是主要参加者之一。为了唤醒甘肃青年学生,王孝锡组织了有甘肃籍同学参加的“旅陕青年会”,陇东籍学生有10多人参加。并散发了《告陇东十七县父老兄弟书》,以此唤醒民众。经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考验,王孝锡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1925年6月,经刘含初、吕佑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0月,国民军刘郁芬部进入甘肃后,在该部工作的共产党员宣侠父、钱蜻泉等作为政治工作人员也来到甘肃。12月,甘肃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3月,为了加强中共甘肃党组织的工作和推进国民革命,王孝锡以西北政治委员会国民党党务特派员的身份到兰州整顿甘肃党务。王孝锡和共产党员胡廷珍、马凌山、保至善等人先后来到兰州。王孝锡整顿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并担任青年部长,加强了省党部的进步力量。根据兰州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和中共陕甘区委的指示,针对甘肃特别支部组织不健全的实际,王孝锡和胡廷珍等决定对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进行改组。1927年4月17日,中共兰州特别支部成立,胡廷珍任书记,王孝锡任组织委员,马凌山任宣传委员。王孝锡还担任了甘肃省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肃政治委员会会长及第二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处处长等职务,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4月,王孝锡组织成立了兰州青年社,任社长。青年社以兰州女子师范、兰州一中为阵地,在青年学生中积极活动,动员进步青年加入,先后加入的有300多人。青年社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学习会,在兰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王孝锡的组织下,兰州女子师范创办了《妇女之声》,兰州一中创办了《醒狮》周刊,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王孝锡在兰州的革命活动,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在甘肃的广泛传播。

[摘自《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第一卷(1921—1949)》]

--> 2025-02-26 一、五四运动对庆阳的影响 1 1 陇东报 content_54152.html 1 马克思主义在庆阳的传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