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职院校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政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身心活泼的发展。”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来看,应当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锻炼,从而锻炼身体,掌握技能,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要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积极接近他们,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要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得很明显、很强烈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培养。要因势利导,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积极组织课外竞赛等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体现自我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所必须具有的。体育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和谐的集体中,才能激发出优秀成绩的潜能。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好成绩都是经过长期磨炼获得的,意志努力和克服困难是相互联系的,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学生只有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就。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长跑项目,学生需要有较好耐力素质的同时,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为支撑,也不会获得好成绩。体育教学不仅能磨炼人的意志,也能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爱好体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标准稳健的姿势、正确流畅的示范能给学生一种清晰的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力与美和谐的统一,如健身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可以比较直接地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体育教学竞赛中胜利和失败是并存的,对学生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要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的观念,能正确地看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四、重视教师对学生品格提升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规定,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的改进,都意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影响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三正”,即“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影响,使自己良好的面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
(作者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