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烟雨环江

□ 张仲永

环江是环州的灵魂,也是泾河源流之一。夏秋之交,暴雨时发,松软的泥土被洪水裹挟,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汇入泾河,与同样发源于渭源的渭水在西安相会。

马坊川是一条季节河,秋天肥,冬天瘦,河水从沟底盘旋而出,穿过萧关,汇入环江。环江收纳众水,绕过宋塔,拱卫着安谧的县城。闲暇时,我常沿滨江路散步,到步云桥去看水。

春天,江水悠悠,岸边细柳飘荡,环江上野鸭游泳。环县西山的文昌阁,是西北地区海拔最高的文昌帝君庙,庙内名家墨宝散发清香。登高望远,一城美景,尽收眼底。我常与朋友一起登山览胜,汲山川之灵气,抒思古之幽情。

环县的千年老城墙仿佛是巨人的胳膊,护卫着一城百姓。

老城里有中学、小学、党校等不少单位,拥挤而热闹,整日能听到钟声、笑声、歌声,书声、街道边的叫卖声,晨曦里的鸡鸣犬吠,散学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的追逐嬉戏声,以及暮色斜阳里各家各户屋顶上飘荡的炊烟和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

一个时代好似一台大戏,老城内以前的单位,随着环县的发展,现在均已搬迁到环江新区。以前南北跨度不足三公里的县城,如今已拓展到北连萧关,南接高寨的广大区域。

环县的风景名胜区当数环州故城,灵武台有塔有庙有历史,有歌有戏有美味。皮影道情、陇剧秦腔,令人流连忘返,杂粮小吃、羊肉美味、荞面饸饹、十大碗,游人到此,既可饱眼福,又可饱口福。可看烽燧遗址、繁华街巷,可住窑洞民居,可登山,可划船,可煮茶品茗。夜晚的环州故城,灿若星河,光射牛斗,河汉就在眼前,天堂就在身边。

20世纪70年代,“环县街道一张弓,人民食堂眼中钉,一个喇叭全城听”,是老环县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记忆,而今,这些已成旧章。县城四周阡陌纵横的农田,已变为绵延十多公里的城市楼宇和四通八达的街道。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唯有一江环水不离不弃,千百年来一直护佑着这座城市。环江,老环县人习惯称它为大河,大河在岁月的变迁中慢慢变脏变窄了,为了“濯锦清江万里流”,新世纪之初,环县开始实施环江河岸综合整治,这不仅是一条河流的脱胎换骨,更体现了当地政府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改善环境的决心。环江和它两岸的生态景观,让环县跨入了文明城市行列。

1988年,我进入办公室,每天在电脑上飞速地输入一个又一个文字。繁忙工作之余,年少时的文学梦被重新唤醒,经常走入乡野田园,重温诗歌文章,吟诵故乡。

我的家离环江很近,周末常去环江看水。那一江好水,浸透着千年月色。坐在河边,一杯绿茶在手,环江带着情意从眼前缓缓流过。许多个夏天的夜晚,我和朋友一起在步云桥上吹晚风。一边谈天,一边看桥下浪花追逐,江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直奔远方而去。

滔滔环江不紧不慢地流过,环县人也和这环江水一样,过着有条不紊的日子。“老板,来一笼羊肉包子、三个盖碗茶!”对面的早餐店里,羊肉包子和盖碗茶的浓香,令人沉醉。

环县人有喝罐罐茶的习惯,一有空闲,便呼朋引伴去茶馆里喝罐罐茶。喝一口浓酽的罐罐茶,暖心润肺,看一眼环江水,养眼安神。

这些年,我在这座小城里,来来回回,总是离不开环江。多少个夏天的傍晚,我站在岸边看夕阳,夕阳泛着金光在天边一点一点西沉。我知道,这一刻的夕阳也落在了百里之外的故乡。想故乡的夜晚,我便默念着环江的水声,很快静下心来,然后安然入梦。直到第二天鸟鸣声将我唤醒,太阳已经照在了环江之上。

去年,退休了,屈指算来,我在环江上奔走了整整三十六年。人间如梦,那山,那水,那人,依旧熟悉。

故乡环州,一城山水满城诗,半是烟波半是痴。水绕城廓,城在画中。环县在环江的臂弯里,以水为墨,书写着千年不绝的温婉与辽阔。

--> 2025-03-21 1 1 陇东报 content_54673.html 1 烟雨环江 /enpproperty-->